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降异常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降异常浅析

王素花1霍进省2

王素花1霍进省2(1.河北能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石家庄市龙文建筑工程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着单桩承载力高、桩身耐锤击性好、穿透力强、施工速度快、造价便宜等优点,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唐山某220kv变电站配电综合楼桩基础工程为例,介绍设计过程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桩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施工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降异常工程经验

1工程介绍

配电综合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为电缆夹层,地上两层,一层布置变压器室、电抗室、110kvGIS室、110kvGIS室,二层布置主控制室、继电器室、蓄电池室和办公用房。站址位于冀东平原南缘,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沉积物,岩性以粉土、粉质粘土及粉砂为主。站址区地表下21m深度范围内地层简述如下:

①粉土:稍密~中密状态。土质不均一,含有粘性土夹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371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层底埋深3.30~4.00m,层厚3.30~4.00m。

②粉质粘土:软塑状态。含较多有机质及贝壳碎片,具腥臭味,局部含淤泥质粉质粘土透镜体。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438MPa-1,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底埋深5.40~7.80m,层厚1.00~3.50m。

③粉土:湿,中密状态。土质不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39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层底埋深7.10~14.00m,层厚0.40~6.20m。

③-1粉砂:中密,饱和,砂质不纯净,含粉土团块。该层分布不均,局部缺失。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082MPa-1,属低压缩性土。层底埋深8.00~8.70m,层厚0.50~1.30m。

④粉质粘土:流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较多有机质及贝壳碎片,具腥臭味,含粉砂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夹层或透镜体。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474MPa-1,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底埋深11.90~15.00m,层厚1.00~4.00m。

⑤粉土:密实状态,土质不均匀,具粉质感,局部地段近粉砂。含淤泥质粉质粘土、粘土夹层或透镜体。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12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9.10m。

⑤-1粉砂:灰色,中密~密实,饱和,砂质不纯净,含粉土团块。该层分布不连续,局部缺失。最大揭露厚度2.40m。

2地基方案确定

变电站位于唐海县城南,地貌类型属滨海滩涂,站址原为鱼塘,近期填平,周围鱼塘、虾池众多,水面随处可见,站址设计地震加速度0.15g,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反映谱特征周期0.65g,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场地类别IV类。

根据场地的地层结构和工程条件分析:站址区各层地基土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层位及厚度相对稳定,夹有强度较高的粉砂和强度较低的粘性土及淤泥质土。①~④层主要以中高压塑性土层为主,局部夹淤泥质透镜体,地基强度较差,承载力较低,⑤层地层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承载力相对较高。

考虑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桩长根据上部建筑物荷载按照端承摩擦桩设计计算,由于⑤层粉土及粉砂地层强度较高,选择该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基设计参数: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①层28kpa,②层32kpa,③层40kpa,③-1层55kpa,④层35kpa,⑤层60kpa,⑤-1层68kpa,②④层23kpa,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⑤层1800kpa,⑤-1层2300kpa。

地面标高4.40m,基础埋深-6.0m计,单桩极限承载力按桩径400mm桩长16m计算。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相关公式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689KN。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可按成任意长度,不受施工机械能力和施工条件局限;成桩质量可靠,沉桩后桩长和桩身质量可用直接手段进行监测;桩身抗裂性好,穿透力强;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文明施工。当地地基处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比较普遍,预制桩采购方便,施工技术成熟,因此确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做为地基处理方案。由于地基土为软弱土,为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

桩型采用PHCAB4008016a,桩长16m,由10m和6m桩接长,桩端持力层为第⑤层粉土,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1800kpa,总桩数1034根,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00KN。桩头与基础连接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芯,填芯高度1.3m,锚筋伸入基础底板500,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在接头顶面及侧面涂刷环氧沥青漆。

3现场施工状况

本工程现场原为鱼塘,由于打桩机对地面承载要求较高,现场场地无法满足打桩施工及行走,故回填碎石30cm厚,并压实。确保了桩机顺利进行施工。

设计要求对桩端标高进行控制,在桩施工过程,出现有15%桩端不能达到设计标高,相距1.0m左右,且部分桩顶已出现裂纹,不适合继续沉桩,统计最后一米锤击数,桩端已达设计标高桩最后一米锤击数平均115,而桩端未达标高桩最后一米锤击数平均220,最后十击贯入度3~5cm,且沉降异常桩集中在中部,分布比较集中,因打桩顺序从中间向两端施工,排除了桩间土挤压造成的沉桩困难的原因,考虑沉桩困难桩成片集中分布,估计在桩端附近存在局部硬层,而地基勘测钻孔间距控制20m,仅从地勘报告不能反应真实土层分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7.4.6条对锤击沉桩终止锤击控制规定:

3.1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

3.2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及风化岩时,应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控制为辅。

本工程桩端持力层为第⑤层粉土,标贯击数23.1(击/30cm),标贯修正击数17.5(击/30cm),属于中密状态粉土,可采取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控制为辅的原则,因此在施工中对沉降困难桩调整了原设计提出的标高控制标准,结合周围区域施工经验,对类似情况采取了相同处理办法。

桩施工完毕后,进行桩基检测,对以上桩抽测6根,一类桩4根,二类桩两根,平均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60KN,满足设计要求。

4软土地基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工程经验

4.1合理的打桩顺序预应力桩基施工时随着入桩段数的增多,各层地质构造土体密度随之增高。土体与桩身表面间的摩擦阻力也相应增大,打桩所需的锤击力也在增大。为使打桩中各桩的阻力基本接近,打桩线路应选择单向行进,从中间向两侧进行,这样地基土在入桩挤密过程中,土体可自由向外扩张,即可避免地基土上溢使地表升高,又不致因土的挤压而造成部分桩身倾斜,保证了群桩的工作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

4.2适当控制打桩速度控制打桩速度,使各层土体能正确反映其抗剪能力。压桩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桩身有无位移和倾斜现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桩将沉至要求深度或到达硬土层时,因尽量缩短压桩停息时间,以免土层出现固结,加大桩施工的困难。对软土地基,由于地基土滑动蠕变较强,在桩施工时控制成桩速度,特别是地下水位较浅时,由于桩对土的挤压,在桩周的粘土层中产生超孔隙压力水,超孔隙压力水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失。如果压桩速度过快,终压后复压过快完成,超孔隙压力水和土体变形未充分消散,此时的饱和粘性土表现为弹塑性变形特征,土体卸压恢复过程中桩身被抬起,桩尖脱离持力层。造成桩承载力降低和桩位偏移。

4.3施行复打在软土地基,由于桩周土有多层饱和软塑~可塑粘土层,且层厚大,层数多,摩擦力大,特别是先施打完成的桩由于土体重新固结,在桩机瞬时大压力加载下桩可能难于沉降,不能达到复压目的。在复压时,先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60%~70%的压力进行瞬时短暂地反复施压,以破坏桩周土的固结效应。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复压沉降量较大的桩都在施压6-8次之后就开始有明显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