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探讨

梁雪梅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医务室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肢体残疾患者应用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到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肢体残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得到改善,但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肢体残疾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能有效促使其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肢体残疾;康复护理训练;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284-02

肢体残疾是最常见的残疾类型,其主要是指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1]。肢体残疾的诱发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各种疾病及意外事故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残疾的情况。肢体残疾患者因肢体受损而导致其无法正常开展某些活动,其中尤其是日常生活难以正常开展,很容易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并且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其治疗效果。本研究对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4月到2018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肢体残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平均(43.95±6.87)岁。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43.86±6.91)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根据患者的肢体残疾情况不同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及训练,具体如下。

1.2.1康复护理患者在残疾后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其中尤其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并且不愿意与人交流,很容易对其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其中首先应联合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让其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介绍既往的成功案例,让患者了解到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情况下能够让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可以让其实现生活的自理,以此促使患者治疗积极性的提升。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肢体残疾情况不同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如帮助患者穿衣吃饭,协助患者开展日常活动等。

1.2.2康复训练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以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目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相应的训练指导。其中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让患者不断通过对肢体残端的训练提升其正常活动能力,尽量让其能利用肢体残端完成完整肢体能完成的部分活动,如上肢肘关节以外丧失时,可指导患者不断使用残存肢体尝试开展上肢常见的活动;其次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指导,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肢体残疾情况及其日常生活活动常用的肢体完成。如下肢残疾的患者可指导其利用假肢完成行走,上肢残疾的患者可让其利用躯体其它部位完成日常穿衣吃饭和洗漱等,让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要强化对辅助工具的应用,如下肢残疾患者可让其不断进行轮椅和拐杖等的使用训练。最后要加强对患者训练时的护理和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完成训练,避免其过度训练而导致身体受损,并且要及时对患者的错误训练方法进行纠正,避免训练效果受到影响。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用ADL量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生活质量评分用SF-36量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百分率和(x-±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显示,两组干预前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试验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3.讨论

肢体残疾是最常见的残疾类型,患者的残疾具有直观的体现,并且会明显影响其日常生活。肢体残疾患者在残疾后多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导致其在接受治疗时的依从性下降,对其治疗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针对肢体残疾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必须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以此确保其治疗顺利完成[2]。临床上对肢体残疾患者的护理方法较多,其中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是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以此确保其治疗顺利完成。但常规护理的应用难以让患者的心态得到改善,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提升帮助较小,因此应用价值较低[3]。针对肢体残疾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对其进行护理时首先应给予其心理护理,帮助其正确认知自己的残疾状况,并为患者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其次,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让患者进行肢体残端功能的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和辅助工具的应用训练等,让患者能尽快适应肢体残疾后的生活,并让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断提升[4]。

本研究对肢体残疾患者治疗过程中康复护理及训练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两组干预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训练在肢体残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书华.社区残疾患者康复护理干预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4):153-154.

[2]红梅.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236.

[3]孙秋云.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社区残疾患者的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0):198.

[4]甘秀军.早期康复护理在偏瘫患者治疗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