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论毛泽东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方法

韦焕贤

韦焕贤/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决策方法以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决策前的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提出决策方案后进行对比和遴选;决策的实施;决策的检验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这就从方法论上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方法的科学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我们当前的决策活动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群众;决策;决策方法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是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难发现,毛泽东的这段论述看似简洁,却包含了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前的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提出决策方案后进行对比和遴选;决策的实施;决策的检验。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高度将这种决策方法升华开来,使其具有了普遍真理的属性,从而更加凸显了群众路线的决策方法的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决策信息来自人民群众

从群众中来,即深入群众当中,将他们关于某事物的各种成熟的、不成熟的、正确的、不正确的意见统统打包集中起来。这就是调查研究阶段,也就是决策前的准备和论证决策的可行性阶段。毛泽东非常重视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为这是确保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的唯一方法。他认为决策者要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要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虚心“向群众学习”,耐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这是因为,在毛泽东的决策意识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听取来自各个阶层和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已经成为毛泽东的一种习惯。归纳起来,毛泽东获取群众意见的渠道大致有四条。

其一是工农基本群众。在毛泽东看来,工人、农民是最基本的群众。工人和农民是毛泽东最关注、最信赖的人民群众。因此,毛泽东对身处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和农民朋友的意见、建议、情绪和问题一贯高度重视,甚至依据他们的意见直接做出某些重大决策。其二是民主人士。1941年,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毛泽东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与党外人士精诚合作,真诚听取其意见的态度,来向党外人士搜集决策信息,并使其决策愈加丰富和完善的。“精兵简政”这个案例就是毛泽东在这方面的光辉典范。其三是专门设置的信息收集机构。为了加强社会调查工作的力度,尽最大可能收集决策信息,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党中央设置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机关,负责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认真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同时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等各地各级政府都要设立调查研究机关,在收集各相关方面的材料并加以研究,为地方决策提供支持外,还要将这些材料提供给中央进行决策参考。这些专门设置的收集整理有关各方信息的机构,是毛泽东获取各方意见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其四是通过中央各委办局和地方的党政领导了解地方的社情民意。这也是毛泽东征询群众意见的重要途径。

二、民主决策为了人民群众

毛泽东认为,任何决策者所提出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之所以高明,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情形,完全是因为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中积累了大量的“原料或者半成品”,这些决策者的头脑则仅仅是充当了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这里所讲的“完成品”,指的就是决策者将群众的初始意见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抓住事物本质、从整体角度观察事物的全貌、深刻了解事物内部的联系、并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目标。

为了使这个“加工工厂”科学运行,以确保决策者能够准确或恰当地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归结为理性的认识,毛泽东根据自己和中国共产党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确定将“民主集中制”作为保证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根本性制度。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理为:“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毛泽东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没有集中更不行”。毛泽东多次强调,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即使获得集中,也只能是“假的、空的、错误的”。同时,“集中”是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他要求各级党委“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并慎重考虑和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此做出集体决策。

三、决策的实施依赖人民群众

“到群众中去”可以归结为决策的实践阶段,即将领导机关根据群众意见“集中”得来的统一的正确意见或决策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贯彻实施领导意图,真正做到毛泽东所要求的“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而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则是花大力气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踊跃投身于落实领导机关的有关决策的实践活动中来。

动员群众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媒体、机会向群众宣传、解释领导机关的决策意图、决策目标、实施决策的方法和路径以及与群众自身的利害关系等,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并自觉执行真正决策意图的过程。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发挥极大的力量。毛泽东在其决策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讲究做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统一到行动中来,让群众心甘情愿地为实现党的政策目标不懈努力。毛泽东认为,只有群众都知道了党的政策,知道了真理,才能使群众的思想实现统一,才能拥有“共同的目的”,才能“齐心来做”党的政策所要求的工作。毛泽东重视正确地处理索取与给予,失与得的关系。这是保证其真正将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的重要前提。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的同时又有所得,并且是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动员群众是为了组织群众,只有将已经动员起来的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方式安排到一定的秩序或规范中,才能便于领导者对之加以有效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已经朦胧地意识到群众联合起来的伟大力量。革命实践的发展使他愈发意识到组织群众迫切的性。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他指出,“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有待于我们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资产阶级抗日派的和我们建立同盟,也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将各阶层人民群众团结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最重要、也是最理想的程序设计。

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他结合自己的决策实践,总结出了三种基本的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方法,这包括一般与个别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将人民群众通过上述基本方充分动员起来,并将其规范入一定的制度设计当中,使党的方针、政策等决策转化为群众具体的实践活动,在群众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这是“到群众中去”的落脚点。但是,这些决策在实践中的表现如何还需要靠实践自身来检验。这恰恰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检验决策的实际效果需要人民群众

各级领导者在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等收集起来,在领导者的头脑这个“加工工厂”中进行改造制作功夫,并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计划和方案等各类决策后,还要动员组织群众理解和掌握这些决策,并化为群众的实践行动。更为重要的是,在领导者指导群众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即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人民的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是否能够达到决策的预想目标。凡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决策设计目标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决策,应当在群众的实践中坚持推行下去;反之,那些遭到人民群众反对甚至抵制、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必然无法达到决策的设计目标,就是错误的决策。决策者或者领导者就应当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决策内容做出调整和修正,甚至在必要时完全推翻原有决策,重新按着“从群众中来”的方法制定新的决策。二是及时将群众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反映到已有决策中来,使决策的内容得到充实与完善;同时,领导者还要根据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将众多个别指导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一般性指导意见或原则性东西,并将之应用于指导更普遍的群众实践活动中,“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也就契合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讲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792.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

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294.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279.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