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建筑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浅析中外建筑对比研究

潘轶

潘轶广东博意南京分公司210017

【摘要】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认识,从中外建筑风格的发展、中外建筑材料、中外建筑结构,以及中外建筑空间的布局等四个方面中进行对比和总结,对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建筑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外建筑;建筑风格;

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foreignarchitecture

PanYi

GuangdongBoNanjingbranch210017

[Abstract]thispaperisbasedontheauthor'smanyyearsofpracticalworkexperienceandprofessionalknowledgeofarchitecture,fromtheChineseandforeignarchitecturalstyle,buildingmaterials,andthedevelopmentofChinesearchitecture,andChineseandforeignbuildingspacelayoutfromfouraspectssuchascontrastedandsummarized,forpeopletoknowandunderstandtheworldbuildinghasacertainsignificance.

[Keywords]Chineseandforeign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style;

世界上的建筑物多种多样,形色各异,不胜枚举。然而,建筑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载体,可以起到居住、活动、防御等作用,而且可以让人的心灵产生一些启迪。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延续的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相对影响较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惟一存在的一个拥有连续文明的国家,同样在文明上保持了一贯的传统。因此,本文主要就中西建筑的差异的性进行对比研究,归纳中外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中外建筑风格的发展

我国按照朝代分为,秦汉建筑、唐宋建筑、明清建筑等,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缺乏剧烈的变化,进程一直都是平稳而缓慢。从最早的周朝开始,就有了我国建筑的特定风格。每个朝代不管如何变化,均有历史的传承蕴含其中。我国自秦仿建六国宫室,将全国文化集中于关中,后秦亡后,汉继承秦制,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汉族的建筑文化一直占主流地位。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各种当时的一些建筑风格形式也作为宗教及礼仪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西方建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进程快速多变。西方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罗马式建筑则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巴洛克建筑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感;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是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在西方建筑中,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战乱,王国的四分五裂使西方的建筑传承呈现多样性。中国古代也是战乱频仍,汉族的政权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挑战,但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每一种外族文化最终被同化、吸收,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都接受了中国汉传的建筑形式,只是在局部融汇了本民族的特色。

二、中外建筑材料的对比

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占有统治的地位,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这种构架的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穿斗式又称立贴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井干式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西方古建筑的代表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绝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同时,西方建筑逐渐流行以墙体承重,由砖和石头砌成的巨大墙体可以达到更大的高度,屋顶采用半拱型结构。西方建筑在墙体承重上采用“拱券”。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征。拱券利用半圆形的跨度和对压力的分散作用,房间几乎没有尺度上的限制,使宫殿和教堂的内部更加壮观。西方建筑文化的源头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核心形成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古罗马建筑以教堂和竞技场为标志,这些建筑无一不是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巨大的石块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庞大、庄严。现在不论中外都普遍使用的混凝土建筑实际上是西方建筑的延续。

三、中西建筑的结构

中西建筑材料的性能是决定建筑结构的基本。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墙壁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重要结构部分,只起隔断的作用。

比较而言,欧洲建筑崇尚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并不执著于结构之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并逐渐发展形成三种基本柱式,影响欧洲建筑几千年的历史。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或柔美或阳刚,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故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与风格。

四、中外建筑的空间布局

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曾强调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是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阳刚之美逐步转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西方古典建筑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征服。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精密的几何比例、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不是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园林的布局,也是按照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观念,重视主体意识。

4结语

本文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外建筑文化的不同,建筑文化还在不断的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去发展。对于担负着创造新的建筑艺术使命的建筑师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十分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对建筑发展的理解和对传统的认识。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建筑研究也在持续发展,中外的建筑学术研究将是永无止境的。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