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心理治疗神经症54例心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9-19
/ 2

整合性心理治疗神经症54例心得体会

韦德会

韦德会(广西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000)

【中图分类号】R3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203-03

【摘要】目的评价整合性心理治疗神经症54例3年后的效果。咨询理论概述:本整合性心理治疗,以钟氏认识领悟疗法和认识行为治疗为基本框架,辅以宣泄、合理情绪调整、森田、比较等方法。部分病例急性期合并少量抗焦虑或抗抑郁剂治疗。咨询时以引导患者提高认识为基础,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各种行为治疗,分散其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免产生“恶性循环”。案例分析:认识领悟理论认为,神经症发病个性缺陷是基础,生活事件是条件,其症状的表现是对幼年时精神创伤认识在成年的引申。认识领悟主要是分析病情,让患者对疾病有认识和领悟。认识行为治疗主要是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和病态行为的矫正,以及分散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力。经治疗3年后,54例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有显著下降(P<0.01),前后对比,效果满意(P<0.01)。个人体会:整合性心理治疗可集各家之长,使治疗方案更完善,更易于开展,患者也更易于接受。

【关键词】整合性心理治疗神经症

1咨询理论概述

本整合性心理治疗方法主要以钟友彬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和认识行为治疗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宣泄、自我合理情绪疗法、森田、比较等方法。其基本理论来源是:(1)认识领悟疗法:这是钟友彬先生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出来的,其方法被誉为“东方的心理分析疗法”。(2)行为治疗:该疗法源于巴甫络夫经典的条件学习理论,其中有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观察学习理论及相应的实验理论。行为治疗被称为心理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50年代以后,在经典的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的影响下,出现了认识行为疗法,代表人物是贝克和雷米,前者认为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思维的紊乱,后者认为心理问题是认识过程导致的错误观念及其呈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埃利斯创立了认识行为疗法,其理论注重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理智情绪疗法”,也称认识行为疗法。除早期的行为治疗外,所有的心理治疗都强调了认识的重要性。

整合以上两种方法,咨询时重点与患者共同分析症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尽可能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认识领悟越深,治疗效果可能就越好。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有目的地进行行为治疗,如紧张焦虑的进行放松治疗、恐怖症进行脱敏治疗、有郁闷烦恼焦虑明显的鼓励宣泄,让不快的心绪完全倾吐。要让患者学会娱乐消遣,带着症状参加工作、学习和生活,对症状不要过分地关注,要任其自然,以免产生恶性循环。另外,咨询过程中,让患者回忆在疾病时情绪好与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从中说明心情好病减轻,心情不好病加重,进而阐明保持良好心态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这种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印象最深,也更易于接受,从而提高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

2案例分析

认识领悟理论认为,有的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怖症以及癔症等的症状是幼年性欲的代替性满足,只是病人没有意识到而已,他们只要一旦明白了症状的真正意义,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由无意识到意识,便是心理分析的领悟。大多数神经症患者发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为诱因,对从刺激源到发病过程,埃利斯用“ABC”理论解释,A代表触发性的经历,即刺激源,C代表随后出现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症状表现),在刺激源到症状之间(即A和C之间)存在有一个B,B代表患者对A的认识和信念,认为是B导致了C,而不是A导致了C,该理论认为受刺激是否出现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患者对刺激源的认识或耐受程度(刺激阈值的高低)如何有关,即与人的神经类型或易感素质有关。

作者用整合性心理治疗了54例神经症(指资料完整者),其中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分别为8、16、9、7、5、9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2.1方法

所有54例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前3个月每月末和每年末进行HAMA和MAMD各测定一次。治疗效果分四级评定:(1)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工作、学习和生活恢复正常;(2)显进: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焦虑、失眠、多梦或不适感等,但表现轻微,不足以影响工作和生活;(3)好转: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但部分症状仍存在,对工作或生活时有影响;(4)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复发:经治疗好后,3年中病情再次发作的病例。

各种数据统计用χ2完成。

2.2结果

会面次数平均为10±4.5次,显效时间多数于会面的2-3次出现,少数出现于第一次,而合并用药的于第一次会面后即开始显效。显效时间合并用药组快于单纯心理治疗组,减分率前者也快于后者,χ2分别为6.93和6.74,P<0.01,差异显著,但第二个月后两组效果和量表的减分率则相当,χ2=3.27,P>0.05,无显著性差异。

从治疗效果分析,54例均获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临床治愈、显进、好转和复发分别为单纯心理治疗组(21例)6、9、3、3例;合并组(33例)10、16、5、2例,两组效果相当,χ2=3.59,P<0.01,无显著性差异。

3体会

整合性心理治疗综合各家心理治疗之长,如认识领悟强调的是悟性的提高;认知行为强调提高认识的同时,进行行为矫正;宣泄强调对郁闷情绪的倾吐;自我合理情绪调整强调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森田疗法的中心之一是要求患者任其自然,接受症状,不要排斥症状,要带着症状去工作和生活;比较是让患者比较自己心情好与坏和疾病的轻重关系,即所谓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患者的亲身经历,体验良好情绪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些诸家精华之大成,使心理治疗更完善,更易于开展,治疗时因人而异地灵活进行,改变了过去各家固步自封的教条模式。

治疗开始,对症状较重者,作者体会到早期用一些少量药物,可较快地缓改一些症状,而显效也快,既有益于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也更利于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但远期效果和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还需心理治疗来完成。

实践中,我深感心理治疗效果的获得,提高患者的认识和领悟是根本,无认识、领悟不深,患者对治疗就无依从性可言,措施也就无法开展。神经症心理障碍是主要表现,因此,治疗时教授患者学会调整情绪,时刻注意保持良好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时适度引导患者的宣泄,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曾有意识地引导1例病程5年的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宣泄,结果仅会面一次便已临床治愈。故心理咨询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其的具体方案进行,只要方法和措施得当,心理治疗一般均能获满意的效果。

另外,求助者对咨询治疗师的第一印象和对心理治疗的信任程度,以及患者的求医欲望也是决定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咨询过程中应注意把握。

作者在20余年的工作中受益匪浅,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各方面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即助人自助。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掌握的知识也要求更全面,否则难以适合工作,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不管工作有多繁杂,多困难,我将一往如前,不懈地努力,因我热爱这份工作,而助人总是快乐和惬意的。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22-136.

[2]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6(1):65-78.

[3]樊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1):45-51.

[4]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1):393-559.

[5]钱铬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