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改”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 2

“北改”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钱建国,何徐兴,张军成,释见明

——以重塑龙潭寺为例

中共成华区委党校课题组钱建国、何徐兴、张军成、释见明

前言:随着成都北部城区改造工程的启动(以下简称“北改”),预计未来的三至五年成都城北的城市形态、业态、生态和文态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北改”必须面对的问题。

位于“北改”辐射区的龙潭寺,具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鼎盛于清乾隆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龙潭寺已鲜为人知,周边的发展不断挤占寺庙空间,形成包围之势。因此,“北改”必须对龙潭寺这样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化导人心、稳定社会、繁荣经济、造福于广大信众的功效。

一、寺庙的基本定位

本着“信众为本,文化为魂,市场为先,创新为要”的指导思想,高品质地打造龙潭精品寺庙,重现千年古寺昔日的辉煌,使之成为“传承历史、彰显现代、独具特色、辉映四方的都市汉传佛教寺院——喧嚣都市中的心灵港湾”。

1.靠文化体现特色,用创新打造精品。

纵观古今佛寺,大凡精品寺庙,除了佛教的共性之外,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白马寺号称华夏祖庭,少林寺则有盖世武功。这些都是龙潭寺所望尘莫及的,即便是与近在咫尺的昭觉寺、大慈寺相比,无论是声望还是香火,龙潭寺都难以与之媲美。然而由于龙潭寺所处的地缘不同,它集宗教、蜀汉、客家等文化于一身,这是其它寺庙所没有的,将其放大,可凸显龙潭寺的特色魅力,打造现代精品。

2.满足现有信众,突出市场需求。

为满足信众的需要,应保持现有汉传佛教的色彩,同时兼顾都市大量的其他群体的市场需求,在都市修身养性、品茗悟禅、休闲度假上突出“喧嚣都市中的心灵港湾”的重点定位。从而体现特色,彰显个性,以避免同质化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寺庙的可持续发展。

二、寺庙的基本布局

在寺庙主体建筑布局、山门风水朝向、园林景观打造上既尊重宗教仪轨,又体现突破创新。

1.中央集群建筑,实现立体布局。

佛寺建造到了宋代形成了“七堂伽蓝”格局(见右图),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采用平面中轴结构布局,主要建筑安置在面南背北的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所不同的是“七堂伽蓝”的七堂并非具体所指,主殿和配殿建造也各有不同。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仍然采用传统的平面布局,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应考虑向空中发展。

其实,现实不乏有中央集群式布局的成功先例,如:九华山的“肉身殿”就为“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层层包裹结构。又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塔内各层均塑佛像。这也为今天的创新提供了依据。

龙潭寺的庙宇设计可充分借鉴以上布局构思,以中央集群建筑为主体,沿寺院区域边界(即河道内侧)修建与中央集群建筑相配套的建筑带。形成潭边或潭上建层楼殿宇,殿宇上立佛塔,潭下有停车场,使潭、殿、塔融为一体的立体空间布局风格,把主要大殿全部集中在一个主体建筑内,使朝拜礼佛在楼上楼下之间进行。

2.山门独树一帜,建筑现代风格。

纵观整个寺庙穴场,在河流弯曲成弓形的内侧,为水流三面环绕,这种形势为“金城环抱”,是风水中的大吉形势(见左图)。右上方水来之处为天门,右下方水去之处为地户,根据水龙的走向,右上方为纳气口,此处开山门正好接纳生气;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来定,在此处开前门,在右下开后门,又符合“龙边进,虎边出”的动线原理。因此,此山门为吉门。

从八卦方位上来看,此向为艮位。传统寺庙一般采用坐北朝南方向,部分采用座西朝东或坐东朝西的方向,而采用东北(艮位)朝向的却为罕见,此处开门可谓独树一帜。

佛寺建筑在我国自唐宋达到高峰之后,明清时期形成的固定型制,使其建筑的多元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特别经历了十年动乱浩劫,佛寺建筑与当代建筑技术和思潮的发展完全割裂开来,佛教的思想与活动同现代生活的距离也进一步拉开。以至于今天人们在设计佛寺建筑时,视线指向的往往是我国唐宋明清时期的佛寺建筑。现代建筑风格佛寺的缺失,确实是时代的遗憾。

值得关注的太湖灵山梵宫,在外观上大胆采用五座华塔造型,在内部大胆借鉴欧洲教堂建筑的空间布局,“突破了传统寺庙建筑形制”、“颠覆了传统的理念”,让人看到一缕创新的曙光。龙潭寺的重建,更应大胆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以开创我国佛寺建筑的新气象。

3.不设传统院墙,建筑区分僧俗。

在寺院总体设计上,将寺院建筑与现代园林景观整体打造。在保持龙潭池太极的形态上,引入活水;池上及周边建青石栏杆、六角亭、观景台廊;主体建筑采用蜀汉图文、客家文化、龙文化元素点缀外装,形成风格一致,品味不同凡响的园林景观。

寺院区域界边一律不用围墙,通过修建寺院用房来区分僧俗两界,如会议厅、展示厅、办公室、接待室、流通处、居士林、贵宾房、寮房、斋房、茶房、铺面等。其功能:一是为中央建筑群功能形成补充或配套;二是以房屋建筑形态围合寺院;三是用于寺院自养、自用之功效;四是成为寺院建筑景观整体组成部份。

同样,作为隔离建筑也应采用古蜀文化等图文符号进行装饰,使其在风格上与寺庙和园林形成呼应。

三、寺庙的塑像特色

除了寺庙的布局、寺庙建筑的风格之外,寺庙中敬什么佛,供什么菩萨,也将决定着寺庙的特色。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就是因为供奉的菩萨不同而各有特色: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因此,要使龙潭寺具有鲜明的特色,供奉的菩萨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为此,在保持原有供奉佛和菩萨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塑造一尊刘禅菩萨!这也是从龙潭寺的历史渊源上,充分挖掘刘禅的文化价值。

从佛教所倡导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慈悲”、“中道”等教义和精神出发,刘禅足以具备了菩萨的大德,理应受到人们的供奉。

一是刘禅具备大才,从小学习文韬武略,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在位共41年,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诸葛亮去世后,他仍做了29年的皇帝;二是刘禅具备大智,刘禅投降魏军,被送到洛阳,他以“乐不思蜀”的大智慧,不仅保全了自家生命,而且保全了蜀地百姓的幸福;三是刘禅具备大量,17岁继承帝位,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他做到了凡事谦让,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四是刘禅具备大善,当曹魏兵围成都,他没有为一己的私利做无谓的抵抗,而是开门投降,避免了士兵的伤亡,保全了子民的性命;五是刘禅具备佛缘,人们常将他的名字刘禅(Shàn)误读成刘禅(Chán),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与佛有缘。

四、寺庙的僧才建设

“道在人弘,法以人兴。”在寺庙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具备三懂(懂佛教义理、懂法务活动、懂寺庙管理)的僧侣队伍,才是振兴龙潭寺的关键。

1.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目前龙潭寺庙僧才不济,原因有二:一是“文革”对佛教的打击,造成佛教界青黄不接的局面;二是自身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没有一种忧患意识,缺乏使命感。有鉴于此,培养接班人,任务十分紧迫,要重点发现培养青年僧侣,鼓励他们到佛学院学习深造,学成回来为寺庙所用。

2.尊重人才,启用人才

由于平台差距,影响了僧才的成长,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龙潭寺明显感到“人才危机”,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理论人才都十分奇缺,就连佛事人才都不够用。因此,只有大胆启用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人才回流,寺庙兴旺发达。

3.讲经弘法,加强交流

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要在现任主持的领导下,让僧侣法师多花精力研读经典,要能讲经弘法,做好自己的“家务事”,要多与其它名寺开展一些讲经交流的活动,锻炼人才队伍。完善道场管理,保持寺院干净、整洁、神圣、庄严,以僧人的威仪齐整、动止安详,为信众作好榜样。虔心学佛,精通佛教基本教理教义,以更好地引领信众建立正知正见,做到信仰纯正,道风优良,影响四方。

五、寺庙的文化保护

任何一个文化项目的重建都将面临文化的保护,龙潭寺的建造同样如此。

我们建议对龙潭寺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间接的保护方法,局部采用直接保护方法。对那些可以继续使用梁、柱、斗、拱以及佛像、法器等,尽量用于新寺庙的建造和使用,通过使用达到对文化的局部直接保护;对那些大量的,整体的,不能直接使用的建筑、设施、佛像、法器等,可通过摄影、录像、沙盘等记录手段和小件实物保存进行间接的保护,人们可以通过展览厅的影像资料和小件实物展示,找回历史的记忆。

结语:龙潭寺作为都市寺院在重建中的创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但愿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北改”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带来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