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浅谈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杨蕙榕

杨蕙榕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绿色建筑是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适应生态文明可持续性的建筑,其通过传统建筑的技术手段加以融入最新的可以实现节能环保等要求的相应技术或者建造方式得以实现。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作为陕西省著名绿色建筑,其设计方法值得学习。笔者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设计策略。

关键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照明;噪声;风环境

1.项目概况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位于西安高新开发区丈八五路10号,主要由2栋五层对外服务楼、1栋九层科技研发楼和具有成果展示功能的中庭和地下车库组成。由中联西北院倪欣总建筑师领衔设计,被列为科技部、陕西省“部省会商”共建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90158平方米,2009年6月10日开工建设;2010年5月,成为西北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2012年9月17日正式运营启动。

该项目综合了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选用亨特AB300电动双翼遮阳和AB200F固定单翼遮阳,搭配可根据温度变化进行自动调节的可动遮阳系统、无需调节的固定遮阳系统、以及根据光线强弱自行调节开合度的电动遮阳系统,可有效提高建筑隔热、隔音、防雨性能。作为绿色低碳生态建筑实践和探索,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是陕西省也是整个西北地区首个获美国LEED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认证和国家三星级设计标识的绿色建筑,具有科技示范意义,集节能、环保、科技于一体。该项目集成多种建筑遮阳系统、通风雨幕外墙系统、超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雨水回收系统、中水利用系统、绿色建材、地源热泵+被动式辐射末端系统、生态绿化、智能控制等19项新技术、新材料,填补了该省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综合运用环节上的空白。

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周边多为住宅小区及学校,整体环境较为安静,路边绿化丰富,场地地形及周围地势平整,场地南侧无高大建筑遮挡,日照采光良好,且不妨碍周边建筑采光。

2.土地利用

建筑整体布局较为合理,分为南北侧两部分,南侧为五层,北侧为九层,中间连接紧凑,利用连接部分做了一些下沉广场,中庭等特色空间,并能够利用空间调节建筑周围风环境;建筑南侧设有一个大中庭,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做到了空间丰富,并且可以引导室内通风,改善建筑风环境。建筑周边设有大片广场与绿地景观,绿地景观分布均匀合理,植被覆盖多以低矮灌木为主,有足够的绿化用地。场地内地下空间设计为停车场,其入口与绿地景观结合,特色明显。

3.光污染与建筑照明

建筑采用了大量玻璃幕墙的设计,原本应是很容易产生光污染反射的,但建筑南立面设计为向下的斜面,内斜角度的设计使得太阳光线无法在其表面形成反射角,因此玻璃幕墙不会反射太阳光,形成光污染。建筑中庭内,建筑表皮采用大量的垂直玻璃幕墙,由于建筑中庭顶部使用了可自动调节的遮阳顶棚,可随时调节控制阳光的入射,使得建筑即使采用玻璃幕墙,依然不会产生光污染。

4.环境噪声

在参观的实地感受中,建筑周围多为住宅小区以及学校,环境较为安静,但学校会在课间活动时放大广播,声音较大,由于其时段多在中午及下午,可能会干扰建筑内的人员办公,除此之外,场地周围较为空旷,人员流动较少,很少会发出噪音,因此场地周围噪音源相对较少,且建筑内部做了一定的隔音措施,因此,建筑周边环境噪音整体良好。

5.场地内风环境

笔者参观当天天气较热,阳光很强烈,风速很小,在建筑周围空间行走时能够感到风速有一定提高但没较大变化,建筑南侧设有一个通高中庭,西侧餐厅外设有下沉花园,增加了风与建筑外表皮的接触面积,增加风穿越建筑的机会,有利于带走建筑内部的热量,此处风速相对较大,引导风的流动,将风导向室内;建筑形体设计合理,最高层数为九层,绕建筑行走一周没有感到风速很大的变化,没有留下较大的涡旋。对于夏季风速小气温高的西安地区来说,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设置了蓄水池,可将吹来的风进行降温处理,可明显降低建筑空调系统的负荷。建筑前广场采用大量硬质铺装,减少了植物对主导风向的阻隔,可实现较为优良的自然通风。建筑周围地块开阔,与周围建筑相隔较远,未处于任何一栋建筑的风影区内,可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西安地区冬季风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建筑北高南低,北侧立面较为实,可以较好的阻挡冬季风,使得建筑不被穿透。

6.降低热岛强度措施

(1)绿化。活动场地周围绿地面积较大,建筑北侧和西侧周边有一定绿化,以草地为主,辅以灌木和一些乔木种植,可以有效地调节场地微气候,同时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但就调研过程中发现乔木目前还未长大,能够起到的遮阴效果极为有限,建筑西侧的下沉广场内采用了种植与盆栽相结合的方式,也可调节局部微气候,在建筑与城市道路结合地方,结合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栅栏是镂空的黑色栏杆,这样设计可削弱城市绿地与建筑内绿地的界限,使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在人的心理感觉上增加了,同时可更大范围上调节周围气候。

(2)水体。场地内的水面具有潜在蒸发吸热能力,水面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如果版水面的蒸发制冷与建筑的通风结合起来,可以在夏季通过对流降低建筑室内温度,但必须考虑建筑与水体的位置关系。场地周围设有大量蓄水池,水面降温效果明显,人靠近水池行走时,即使在南侧也能明显感到温度的降低。夏季西安降雨量较大,收集雨水在蓄水池中,既可将雨水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又能极好的调节建筑外环境,此乃该项目一大亮点。

7.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1)场地整体较为平整,南侧留有大片空地作为集散广场和绿化景观用地,南侧又分为南北两部分,靠北的部分为集散广场和地下车库入口,广场上布置了大片草地和灌木乔木,丰富了生态绿化,南侧是一片绿化土丘,布满了低矮的地被植物与灌木。

(2)雨水利用。在建筑南侧和西侧均设有蓄水池,通过雨水管收集来自地面、屋顶等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周围的环境质量,调节室内外温度差,有效降低热岛强度,还能提升建筑景观质量,丰富建筑室外环境;建筑西侧的下沉花园内也设有蓄水池,但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池内无水,可能由于受热不均匀部分铺砖开裂。

(3)渗水铺装。建筑主体周围除水体外,还有大面积绿地,绿地结合建筑构件设计,尽可能的增加可渗水地面的面积,停车位的硬质铺地中间掏空种植绿草的设计,使得地面渗水面积增加,有利于场地排水的组织以及雨水有效地利用,同时大量的绿化还可以有效调节建筑环境气候,改善空气质量。

(4)绿化方式。建筑主体周围绿化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植被种类丰富,可有效改善周围空气质量,调节建筑周围环境微气候,但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植被景观布置较为散乱,没有固定的层次,在景观美感度上不够,且种植的树木都为树苗,不能完全起到调节气候,引导通风,遮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欣,兰宽,邢超,绿色节能技术在西北地区的综合运用——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节能策略解析《建筑技艺》-2013

[2]金涛,中联西北院项目获评绿色三星,《中国勘察设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