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成效

陈英儒

廉江市石城镇石南小学廉江524400

【摘要】新课改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促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的班级管理更应该坚持人本化管理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本化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人本化管理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养成。然后从我国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出发,认为观念的落后是主要的阻碍原因。最后提出了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促进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成效。

【关键词】教学制度;人本化管理;管理理念;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促使各校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更加重视,上级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提醒了我们小学班级的管理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发展,一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本化管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根据人自身的价值观和选择所支配的,并不是简单受外界的压力所控制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一理念恰好符合如今对小学班级管理的要求,是小学班级管理应该积极应用的新型管理方法。

1.人本化管理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并不仅仅要对学生的基础学科教学负责,还担任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心理也相对脆弱敏感,这就对小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本化管理理念是教育制度改革和深入的结果,也是新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明确学生才是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一切行动都是以学生的成长目标为核心。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可以为学生建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养成。

2.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融入人本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对人本化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人本化管理理念目前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或者是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地处偏远地区,和外界联系不紧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管理理念都比较滞后。在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学校老师和领导更多的会把关注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上,核心是便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管理,而忽视了个体的重要性。学生也基本是出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上,被动的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接受,自主意识难以得到激发。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稳定成长,从而带动组织的发展。由于教师对这一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管理方向上出现了问题,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2应试教育观念深入

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考试能得高分就能考取好学校、有好的前途,已经成为了许多老师和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虽然现在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推进和深化,但是许多地区,尤其是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还是奉行着应试教育,分数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根本标准,升学率是考察一个学校的核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在意分数会导致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小学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过分要求学习成绩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主动性丧失,自主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等都无法得到培养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3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先天特征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论是发育水平还是心理认知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差异性就要求老师能够对每个独立的个体进行针对的教育和管理。而目前许多老师对一个班级的同学采取同一套管理标准,这就导致许多发育较慢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被老师忽视,产生自卑的心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的,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3.班级人本化管理的策略

3.1更新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本化管理,首先要从思想层面上改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而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品行,也就是说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那么课堂就应该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确保其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发育程度、学习基础和个人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公平、民主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位孩子,用沟通与关爱来代替惩罚与批评,不采取任何强制性的行为来约束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主体性。

3.2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任务并不是唯一,更重要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人本化管理的核心是注重人的思想、尊重人的个性,管理的主体在于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要想实现班级的人本化管理,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老师作为除了家长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管理者,需要和学生达成良好和谐的情感关系,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交谈或是家访等形式,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捕捉学生的变化,当老师用真诚和关怀去对待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同样对老师报以真心,只有老师真正理解了学生的想法、意识到了学生的需求,才能在日常的班级事务和班级管理中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才能和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达成尊重与欣赏的健康关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小学是以班级的形式进行管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班级和老师同学共同度过,那么一个班级体的氛围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经历过的事件,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们基本从入学开始人员上就不会产生过多的变动,这就给班级文化的沉淀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老师和班委要起到带头作用,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打造积极温馨的班级氛围。首先可以从班级的布置上做出变化,鼓励所有同学共同参与,设计打造班集体的环境。多组织郊游、讨论这样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友谊。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种共同努力的平等观念,弱化阶级意识,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从而使班级的人本化管理发挥最大效用。

3.4学生自主管理

农村孩子的一大特点便是家庭管理不足,一方面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往往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管教;另一方面,农村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不能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来管理孩子。这就要求学校除了要在学校利用人本化管理理念管理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管理,如何通过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由老师进行引导,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主性,也就是要让学生尊重自我的意识,发现自己并据此做出行为;另一方面是纪律性,要告诉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通过自主管理,进行及时的总结,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更新。

4.结语

总之,人本化管理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强调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的重要性,呼吁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其发挥自身的潜能。而目前我国农村由于观念的落后、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和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导致人本化管理理念没有得到贯穿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学工作者应该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班级文化的打造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虎麟.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4-24,25.

[2]邹琼.基于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6,(23):47-47.

[3]王建华.班级人本化管理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0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