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 2

浅谈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许江伟

内容提要: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各项扶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建设的政策,正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大潮的到来。要加速改变农村信息科技的落后面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刻不容缓。本文结合农村实际,阐述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作者简介:许江伟――男,毕业于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籍贯河南渑池。现为河南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农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由于信息化具有建设成本低、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受众面极广的特点,所以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连接46个州的全球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日本早在1994年就建成了农业网,接点达400多个,遍布全国城乡。现在,利用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94年就提出建“农金工程”并建成了全国农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05年,中央以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将信息化等基础设施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九大目标之一,还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我国农业部门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十一·五“时期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10月,又进一步下发《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简称25条),就我国农业信息化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我国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确立基调。

河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引起了全国的瞩目。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2971个行政村实现了计算机上网;4500多个农民经纪人拥有终端。此外,全省18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都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成了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可以直接向农民提供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7000余人,有效突破了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信息的进村入户。

让全国同行称道的是,经过4年的试点,目前,河南省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企业承建、政府应用、具有河南特色“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又叫“电视机上网模式”),这一模式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模式。到今年8月底,全省已开通了3.08万个终端接收点,18个省辖市工作平台全部投入使用,受到了中组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评价。

三、从农村的特征看更加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

由于农村交通和通信相对落后,农民获取信息有极大的难度,他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而且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的不规范性,致使信息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出现有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更是无法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由于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致使农民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产品的选择上产生极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于是便出现供求关系不对等。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上一年度看到XX产品销售价高,第二年便盲目地都去种植这种产品,由于销售信息不顺畅,造成大批产品积压,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农村虽然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上比城市相对要大一些,但信息化实现以后,便可大大减弱地理上的区位劣势,农民在信息化的获益度大大高于城市。

四、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迫切

农民虽然文化程度较低,电脑普及率低,懂电脑的人很少,但是他们对获取信息的心情却十分迫切。就以电话而言,虽然安装电话首次投入400多元,每月至少得花费20—30元,但是农民装机的积极性却异常高涨。过去农村人由于信息闭塞,“挨宰”的事时有发生,现在有了电话,农民相互间打听,与市场经常联系,农产品和畜产品卖的价钱相当过去的两倍,农民们都称村村通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了件天大的好事。随之,他们在从事家庭经济的选择、生产、经营时,对信息的依赖性大大提高。如养猪户就可以从《中国猪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并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减少了家庭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的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民的心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里,对信息化的理解将比其它村的村民更为具体、更为实际,因为他们已从初步的信息化中获得了利益。

五、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而提出的战略性措施。新农村建设怎样才能“新”呢?从农民的需求和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首先,作为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它是居住相对分散、对信息依赖成程度更高的群体的生活必需品;其次,如果没有顺畅的通信网络,农民就无法接受新的信息,生产和销售就会永远处在落后的状况。因此,要抓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讲,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六、大学生村官可以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

?为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河南抽调千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村信息服务工作顾问,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村官”在自身用好网络资源的同时,通过举办短训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活动,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学会使用电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致富信息。

七、对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创新研究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广大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有利于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有利于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只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2.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里,(1)要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使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实惠。(2)要联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引导农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3)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工作,要结合国情,积极而有效地进行,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优势互补,使农业企业和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就要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水平,并对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使其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乡镇学校在当地农村是一个公认的文化机构,具有独特的影响,在村民心中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机构,在各个方面都要优于其它机构。因此,要将乡镇学校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联系起来,以乡镇学校为依托建设当地农村信息中心,将乡镇学校建设成当地信息中心,作为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另外,要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4.开展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针对我省农村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包括网络结构、设备选型、资源建设、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和投资渠道等,这就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切忌盲目上马,搞“一刀切”,以致造成资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5.结合小城镇建设,走有我省特色的农村信息化之路。我省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结合点,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因此,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一方面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一方面使通信需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