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对比研究

康建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50例疑似胃肠道穿孔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手术证实胃肠道穿孔46例,确诊率为92%;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检出率分别为76%、8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腹部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部平片比较,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更高,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多由暴饮暴食引起,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准确定位、查找病因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临床多采用腹部平片诊断,然而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腹腔内少量气体、气体局限于小网膜囊、肝门区、胃肠壁周围小气泡等,易被遗漏,误诊、漏诊率较高,导致患者病情被耽搁[1]。近年来,多层螺旋CT等技术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并在胃肠道穿孔诊断、病因查找、穿孔部位探查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为进一步观察分析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胃肠道穿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50例疑似胃肠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3例患者有腹部闭合性损伤史、1例宫颈癌放疗史。男32例,女18例,年龄18-78岁,平均(53.66±3.50)岁;发病时间1-24h,平均(13.65±2.85)h。

1.2方法

腹部平片诊断:使用仪器为飞利浦DR-X光机(产品型号:Digital-Diagnost3),患者取站立位,检查范围:上至双侧膈顶部,下至耻骨联合部位,术前患者不做肠道准备。

多层螺旋CT诊断:使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参数:120kV,300mA,矩阵512×512,0.8s/圈,层厚7.5mm,层距7.5mm,重组函数FC30。35例明显腹部疼痛者,自膈顶连续、全面扫描至双肾下极,其余25例患者从膈顶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范围。5例患者在CT平扫后,经周静脉团注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行增强扫描,流率为3ml/s。

所有操作由2名影像科工作经验5年以上医师操作,并共同对腹部平片及螺旋CT阅片,采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骨窗及肺窗对CT影像进行观察,连续调整窗位、窗宽等,并行薄层重组、多平面重组以更加全面的观察病变。

1.3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计量采用%表示,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病理结果

50例患者中,胃肠穿孔者46例,其中胃穿孔14例,小肠(空、回肠)穿孔10例,十二指肠穿孔11例,直肠穿孔6例,直肠3例,阑尾2例,检出率为92%;其余4例外伤性小肠破裂1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单纯性乙状结肠破裂1例。

2.2腹部平片、多层螺旋CT检测

腹部平片检出38例胃肠穿孔,X线下可见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余12例检查为阴性,阳性检出率为76%;多层螺旋CT检出44例胃肠道穿孔,4例十二直肠球部溃疡、2例胃溃疡,阳性检出率为8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腹部平片及CT征象与表现

X线检查显示,38例患者膈下部位可见新月形、半弧形游离气体影。多层螺旋CT检测44例患者腹腔前壁内有大片状游离气体、肠系膜内或肠壁周围可见小气泡状游离气体影或新月形游离气体影,其中膈面下、腹腔前壁3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区13例,肝前间隙内部及肝门区游离气体9例,阑尾周围积气2例,肝内胆管积气1例,小网膜区及胆囊窝3例;25例患者伴有腹、盆腔积液,4例胃肠壁增厚,2例阑尾周围脓肿或炎性浸润,3例胃肠壁肿块。

2.4腹部平片与螺旋CT诊断价值比较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则腹部平片真阳性37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3例,假阴性9例;螺旋CT真阳性43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3例,假阴性3例。螺旋CT诊断敏感性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腹部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腹部腹部平片与螺旋CT诊断价值比较

3.讨论

近年来,胃肠道穿孔的病因基本明确,包括恶性肿瘤、炎症、外伤及异物等,当包容物进入网膜囊后会被包裹,并表现为网膜囊积聚的气泡影、低垂部位、包裹性脓肿、积液等。以往临床多采用腹部平片诊断,然而患者取立位,常受解剖位置前后重叠、患者配合度、摄片图像分辨率以及肠腔积气等因素影响出现漏诊,而在肠壁周围、肝胃韧带区域、胆囊窝内以及阑尾区域炎性包裹的膈下游离气体以及少量腹腔游离气体的诊断中,敏感性较低,误诊率极高,耽搁患者最佳治疗时间。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在各领域的推广使用,其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逐渐被明确,CT具有分辨率高、对气体敏感等特点,因此对于少量气腹现象亦可准确检出[2];此外,CT能够观察患者是否合并实质性脏器损伤、异物损伤等图像,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在胃肠道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本次研究中,螺旋CT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腹部平片(P<0.05),证明与腹部平片比较,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更高。

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在平扫后接受增强扫描,患者肠壁血运状况、肠壁连续性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2例患者肠壁存在破口,在手术中进行治疗。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敏感性为93.48%,有1例假阳性,仍有一定的误诊漏诊率,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诊断中,医护人员需详细判断游离气体出现的原因,并与以下原因区分:(1)患者是否有输卵管通气、诊断性腹穿以及人工气腹诊疗史;(2)是否有腹部开放性损伤,导致外界气体进入腹腔;(3)是否为腹腔感染、腹膜炎及腹腔内脓肿等产气性疾病,从而更好的明确诊断。CT诊断有3例假阴性,结合患者病史、文献分析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1例患者发病时间较短,CT检查时,气体尚未自破裂口溢出,导致漏诊;(2)1例患者穿孔破口较小,穿孔部位被胃肠内容物堵塞;(3)1例患者破口位于阑尾,在穿孔后局部包裹,脓肿形成,导致CT扫描时无法直接显现,鉴于此,笔者认为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医护人员需准确掌握为肠穿孔的CT征象,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对于疑似病例,可辅助腹部平片、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

总之,腹部CT、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均有一定价值,多层螺旋CT检出率、准确性相对较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价值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庞再林,白鍊,温泽霖,等.两种方法冲洗胃癌腹腔网膜囊囊壁组织的病理诊断检出率对比[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4):1515-1518.

[2]曹国平,邓小毅,王六红.多层螺旋CT哨兵气体征结合胃肠壁水肿在消化道穿孔定位中的价值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2):184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