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夫妇共同践行现代医学观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不育夫妇共同践行现代医学观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的疗效观察

赵太新

赵太新

(淄博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山东淄博255047)

【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弱精子症夫妻共同自觉践行现代医学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性研究,2014年2~5月共计入组弱精子症44例,对照组21例,VitE100mg/tid+ATP40mg/tid;研究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夫妻共同践行现代医学观;对其治疗前和治疗13周结束时精液分析中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及其配偶自然受孕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同时记录观察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均值为18.11%和17.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改善不明显分别为3例和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改善的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改善的分别为8例和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明显改善的分别为2例和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女方自然受孕的分别为8例和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研究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特发性弱精子症夫妻共同践行现代医学观安全有效,能够改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有助于提高女方自然受孕。

【关键词】特发性弱精子症;医学观;随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055-03

临床上,特发性弱精子症是常见不育原因,基于生物医学观(生物医学模式),目前还不能具体明晰导致弱精子的病因病机,临床多采用经验性的药物治疗。随着传统生物医学观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的逐渐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预防、治疗、保健及康复中的持续叠加作用,同时,也更加注重防治不育事件可能给患者及其配偶带来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不良影响。本文旨在观察和评估不育夫妇自觉实施现代医学观在防治弱精子症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全面持续改善不育夫妇生殖健康状况的临床有效治疗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单中心的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2月15日至5月15日我中心门诊入组后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治疗,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1.1入组标准按WH0手册要求男方精液2次检查为弱精子症,即前向运动精子比例<32%且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年龄23~40岁;女方生育力未见异常,年龄22~36岁。研究经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授权实施,所有研究组不育夫妇在知情同意自愿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填问卷并由研究人员统一收集、分析和建档。每例不育症随访时间不少于18周。

1.1.2排除标准依据WHO男性不育诊断标准,西医排除标准:⑴特发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畸形精子症;⑵性或射精功能异常或不能同居定时性生活者⑶有免疫性不育因素者⑷睾丸下降异常、睾丸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⑸继发性睾丸损伤,长期从事特殊职业如放射、电气焊、高温、高污染等及服用棉籽油者;⑹精液白细胞>1×106/ml,或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阳性;⑺严重精神心理疾患或毒品、烟草和酗酒者;⑻生殖激素检查异常;⑼精索静脉曲张;⑽精浆液化、酸碱度等异常;⑾伴有其他系统的慢性或严重疾病者,正在进行药物治疗者(促性腺激素、促蛋白合成类固醇、化疗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能坚持治疗或拒绝复诊者;⑿依从性差的患者;⒀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中医排除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阴虚火旺体质表现者。

1.1.3脱落标准试验过程中,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受试者依从性差;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试验或失访病例;资料不全;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对试验用药影响较大的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并计入不良反应。

1.1.4合格病例按照上述标准,本研究共入组弱精子症50例,脱落8例,合格病例44例,其中研究组23例,对照组21例。年龄为(28.03±3.08)岁(23~41岁);结婚时间为(2.11±0.81)年(1~12年);不育时间为(1.62±0.51)年(1~2.6年)。

1.2方法

1.2.1对照组21例不育男性综合药物防治13周,VitE100mg/tid+ATP40mg/tid;研究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夫妻共同践行现代医学观,综合改善夫妇健康状况13周;研究组夫、妇各自独立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测试[1]、日常心理自我测试[2]及我中心自编的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量表并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和建档,不育夫妇一起协商制定夫、妇个体以及夫妇双方的防治性目标和促进心理更加健康的13周目标,由电脑完整记录和备案各项活动的过程、步骤、方法和结果,建立动态的医患、夫妇健康促进互助机制,随时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心理保健服务,必要时可适时适度调整实施方案。

1.2.2合并用药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治疗不育症相关的中西药物。

1.2.3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治疗13周治疗结束时精液分析中的精子浓度以及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弱精子症:前向运动精子比例(15%~32%)为轻度;(lO%~15%)为中度;(1%~10%)为重度;<1%为极度。变化在同级别则认为改善不明显;超越1级为轻度改善;超越2级为中度改善;超越3级以上为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女方自然受孕者单列计数。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总体情况

防治前后精液分析中的精子浓度分别为(21.16±7.99)×l06/ml和(22.59±5.82)×l06/ml,防治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分别为(17.59±6.24)%和(25.16±5.91)%。

2.2研究组和对照组防治前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为(18.11±6.13)%和(17.01±5.95)%,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子浓度为(17.21±2.14)×l06/ml和(25.51±2.91)×l06/ml。防治结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改善不明显的分别为3例和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改善的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改善的分别为8例和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明显改善的分别为2例和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女方自然受孕的分别为8例和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3不良反应

观察研究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包涵性健康和生育健康的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繁衍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不仅仅是能够生育,而是包涵生殖生理、心理或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特发性弱精子症是一种特殊的生殖健康缺陷性疾病,目前,基于生物医学观下导致弱精子的确切病因病机不明,更由于患者也没有特定的受疾病本身影响所致的躯体症状和弱精子之外的体征,所以该病的诊断和较长的治疗周期及不确定的治疗结果极易成为患者及其配偶的心理应激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了不育夫妇双方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者协助不育夫妇双方切实落实现代医学观,综合促进夫妇健康。

全面持续改善身体机能。不育夫妇共同改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合理膳食、适当体育运动、禁烟限酒,注意防范工作、生活或环境等潜在风险因素。不育男子同时采取综合药物治疗,VitE、ATP。

性健康和生殖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健康,更应该是心理和社会关系上的健康。尊重、平等、两性和谐相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性别观念和自然和睦性生活对促进夫妇身心健康、家庭和谐都是非常重要的。性是自然的美好的,更应该是健康安全负责任的。适时适度的性生活是爱的表达方式,也是种族延续的方式,更是夫妇感情和婚姻质量的重要保障。正确的性认识、积极地性保健有效预防了不育对夫妇性状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夫妇性健康。

健康是人生首要的财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单位,是夫妇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全面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自我测试、日常心理自我测试后的心理保健,以生育为共同希望、以健康生活为共同目的的不育夫妇深刻认识到健康、家庭的重要性及各自的积极作用,建立起自然妊娠和幸福生活的信心,以个体化和夫妇共同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对家庭的爱和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对待彼此的长处和不足,不仅重视积极采取新的建设性的积极、合理、有效的措施不断防治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身效能,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更注重培养并保持双方积极、高效、持续的心理发展状态,以彼此的爱和责任促使个性不同的双方在一起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进了夫妇身心多层次、多因素的良性互动。研究组综合防治和对照组综合药物治疗后女方自然受孕的分别为8例和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夫妇共同实施现代医学观,促进了夫妇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整体改善了家庭的生育功能,提高了女方自然受孕。

总之,对现代医学观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实施,促使不育夫妇双方对健康的认识,从被动的治疗躯体疾病转变为积极的全面预防疾病、提升健康整体素质;从单纯考虑到双方的自然属性扩展到重视双方的社会属性,共同关注夫妇及其身心多层次多因素的良性互动,身心同调、形神同治;从只考虑健康对不育男性的重要价值延伸到强调不育双方对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并将不育夫妇双方正确的健康价值和健康责任结合起来;夫妇双方很好的做到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全面地健康教育和综合的健康服务,整体促进了夫妇健康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夫妇生育整体的健康水平,提高了自然妊娠率。

【参考文献】

[l]、[2]赵丽主编,医疗卫生人员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42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