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2005-2013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普格县2005-2013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冉龙建

普格县普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普格615300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普格县2005-2013年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3年的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3年普格县累计报告乙型肝炎病例96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2.87/10万,2005-2012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8:1,年龄分布以15-29岁、30-44岁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7.69%、35.02%,15岁以下占6.9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1.38%。结论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普格县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加强乙型肝炎病例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综合预防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慢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1]。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2]。乙肝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并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来,乙肝一直是普格县各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病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为了解和掌握普格县乙肝流行状况,探究其流行因素,为制定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普格县2005-2013年报告的乙肝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5-2013年乙肝疫情资料来自《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普格县统计局。

1.2病例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肝诊断标准GB15990-1995和WS279-2008[3]对乙肝进行诊断。

1.3统计分析用EXCEL软件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疫情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乙肝疫情概况普格县乙肝疫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5-2013年全县累计报告乙肝968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72.87/10万。2005-2013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1648例,乙肝占发病总数的58.74%,2005-2012年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在19.74/10万~126.42/10万之间波动,2012年发病率最高,报告乙肝病例196例,发病率为126.42/10万,2013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比2012年之前发病水平高。2005-2013普格县乙肝病例占病毒性肝炎构成比维持在43.21%~71.85%,平均为58.74%;乙肝发病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比在6.11%~32.78%之间,平均构成比为19.54%。提示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主要报告病例。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普格县2005-2013年各月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发病构成在6.0%~10.43%之间,其中11月报告58例,发病构成最低,为6.0%;1月报告101例,发病构成最高,为10.43%;其余各月介于两者之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未见明显季节性。

2.2.2地区分布普格县共辖34个乡镇,2005-2013年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居前5位的分别是普基镇(171例)占发病总数的17.67%、螺髻山镇(77例)占发病总数的7.95%、荞窝镇(66例)占发病总数的6.82%、东山乡(43例)、夹铁乡(38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44%、3.93%。

2.2.3人群分布

2.2.3.1年龄分布2005-2013年普格县各年龄组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其中30-44岁组报告病例339例,占发病总数的35.02%,发病率为99.27/10万;其次为15-29报告病例268例,占发病总数的27.69%,发病率最低,为76.80/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报告乙肝病例75例,占发病总数的7.75%,发病率最高,为100.61/10万,除80-84年龄组外,该年龄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15岁以下人群报告乙肝病例67例,占发病总数的6.92%。

2.2.3.2性别分布普格县2005-2013年报告男性乙肝发病数622例,发病率为88.92/10万;报告女性发病数346例,发病率为55.02/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1,男性乙肝发病率高于女性。

2.2.3.3职业分布普格县2005-2013年乙肝累计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学生、干部职员,报告乙肝病例数分别是691例、59例、48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1.38%、6.1%、4.96%。农民的发病数明显上升,2005年农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2.14%,之后逐年上升至2012年的82.65%,2013年稍有下降,占总发病数的78.13%;学生发病数总体呈下降,2005年占总发病数的14.29%,之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占总发病数的2.55%,2013年较上一年稍有上升,占总发病数的6.77%。干部职员发病数同样呈下降,2005年占总发病数的21.43%下降至2012年的1.02%。其余各职业发病构成无明显规律性。

3讨论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2012年乙肝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发病率最高,2013年稍有下降,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加大了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和督导力度,减少了传染病漏报,提高了网络报告率。②由于新农合的参合率提高,就医意识加强使发病率增加。③预防接种意识不到位,以前乙肝免疫接种率低导致成人乙肝发病率高。④乙肝属于慢性传染病,复诊和随查机会多,加之语言因素导致同一病例多次就诊、重复报告,使发病率增加。⑤由于部分人群举家盲迁(户口留在原居住地),造成病人就医时将现住址填写为户籍地,造成发病率增高。⑥2012年发病数增加部分原因是,某些医疗机构实验室使用快诊试剂,将快诊阳性病例作为乙肝病例报告,2013年经卫生局培训,规范了病例诊断。提示在增强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敏感性的同时,应规范诊断、规范管理疫情报告工作,加强查重工作,同时应规范病人就诊管理。

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从2005年的3.65/10万上升到2013年的26.02/10万,说明普格县乙肝的免疫接种率低,特别是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和乙肝全程合格接种率低。主要原因是①由于民族素质低下,住院分娩率极低,加之民族习惯,导致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低。②由于医疗资源匮乏,民族意识低,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乙肝免疫接种率特别是全程合格接种率低。

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肝发病水平各异,发病主要分布在中青年人群,15-29岁、30-44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分别是76.80/10万、99.27/10万,提示在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4],加大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同时,应实时重视和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青年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乙肝严重影响这部分人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5],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从2005年29.25/10万上升到2013年205.25/10万,主要是由于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和高龄病人就诊意识增强有关[6]

普格县乙肝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发病有明显差异,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的71.38%,乙肝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主要原因与职业人群数量、工作性质、暴露机会、文化程度[7]、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卫生意识和接种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提示有关部门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8],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普格县当前乙肝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的分析结果,应当继续推行免疫预防等有效措施,同时建议:①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和防治行为形成率。②采取措施,提高成人乙肝全程免疫接种合格率。③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明确诊断标准,提高诊断能力和传染病报告质量,确保疾病报告数据能真实反映流行现状,为政府防病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传染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37.

[2]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ProgressinhepatitisBpreventionthroughuniversalinfantvaccination--China,1997-2006[J].MMWRMorbMortalWklyRep,2007,56(18):441-4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传染病(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WS279-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K].2011.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96-497.

[6]裴桂,徐敬明,张波,桂习锋湖北省石首市2004-2010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226-229

[7]汪娟,董永海,葛阜阳,等.安徽省某市农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相关知识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8):697-700

[8]张鹭鹭.卫生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

作者简介:冉龙建,男,大专,主管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