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宋黎博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控制措施

1导言

在近年来由于经济和工业对于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也使得资源环境对于我国发展的约束性越来越强。况且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本身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推动城市生态规划不仅是将城市作为了一个生态系统来进行看待,而且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够更好的实践生态理念。

2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3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3.2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3.3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層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4生态城市建设控制措施分析

4.1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态城市建设思想意识

事实上,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可持续发展是最为基本的核心理念所在,这些都是要投射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必要过程当中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的生态城市的后期发展方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度,要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笔者在这里还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物质主义向着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发生转变是单纯的,也要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环保和科技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努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态理念,引导大众消费习惯和行为。

4.2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挑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4.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

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实施城镇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体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要科学规划各种交通方式,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交,以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为主导,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交体系。要构建城市和谐水系,形成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保护自然水体及湿地,将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和节水紧密结合。

4.4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5结论

总之,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若是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必须要做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从而让人们主动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其次,相关的建设部门要掌握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规范的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2:159-164.

[2]高静,李爱莉,芦玉敏.关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298-299.

[3]周通,朱逸茜.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