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误诊为皮肌炎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误诊为皮肌炎1例

宋金雁

宋金雁(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454650)

1病例摘要

男性患者,54岁。于2009年8月开始无诱因出现全身无力,初觉腰部无力,继之累及双手和双下肢,伴肌肉酸痛、日常生活可自理,未治疗。半年后上述症状加重,出现下蹲、起立、行走困难,同期出现额部和上胸部位红斑,无吞咽和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化验肌酸激酶667u/L,乳酸脱氢酶306u/L,均明显增高。查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诊断皮肌炎。给予甲泼尼龙、甲氨蝶呤等药口服,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010年3月入住我科。病程中,体重减轻约30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个月,经硝苯地平缓释片等治疗血压控制平稳。入院查体:额部、颈部V型区、肩背部有充血性皮疹,双手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侧有暗红色皮疹,双肘关节有轻度脱屑。心肺听诊无异常。左上肢肌力IV级,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腱反射较右侧略活跃,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化验提示肌酶已正常,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肝肾功能及肿瘤标记物均正常,抗核抗体谱和类风湿因子均阴性。初步诊断皮肌炎。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200mg×1天,500mg×3天)和人丙种球蛋白(每日20g×3天)冲击治疗,同时给予甲氨蝶呤片7.5mg/周口服。患者皮疹渐消褪,但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右足下垂,和呼吸困难。请神经内科会诊,追问病史,患者病初即有局部肌肉振颤和四肢明显肌萎缩,考虑运动神经元病。经我院复查肌电图,为神经源性受损,最后确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因无特效治疗,患者自动要求出院。

2讨论

皮肌炎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具有完全不同的预后,有时两者在临床上很容易混淆,需要仔细鉴别。对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本例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肌炎样皮疹、肌酸激酶增高和病初肌电图表现的肌源性受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临床医生未注意到患者起病之初的肌肉震颤和明显的肌萎缩,可能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原因。

皮肌炎是一组以骨骼肌的间质性炎症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发病以女性居多,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的近端肌痛和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向阳性皮疹和Gottron征(即位于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肘关节伸侧的暗红色脱屑性皮疹),可出现抗核抗体和抗Jo-1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属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以男性居多。典型者常以手部无力起病,范围逐渐扩大至全身,呈不对称性,伴肌束震颤,肌萎缩明显,严重者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而自身抗体阴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两者的肌电图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皮肌炎为肌源性受损,表现为低波幅,短程多相波,插入性激若增强,有正锐波,自发性纤颤和杂乱的高频放电;而肌萎缩侧索硬化为神经源性损害为主,静息状态下有大量肌纤维和肌束震颤,正常运动电位减少,可见持续的高幅电位,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低而感觉神经正常[1]。

各级医生应全面掌握两病的特征及鉴别要点,避免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