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人·音乐——音乐地理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气候·人·音乐——音乐地理学探讨

陈国宏

气候作为地理环境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有无内在联系,对音乐是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一些不了解音乐地理学的人,似乎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论题。其实不然。

气候本身不能直接对音乐产生影响,它是通过“人”这一中介载体而施加影响的。为此,在探计其对音乐的影响时,首先要研究气候对人的心理素质及欣赏心理的影响。在西方,率先强调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对人的心理素质作用的,当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他在其所著《法意》一书中说:“热带之民如老夫,其于行也,常长虑而却顾;寒带之民如少年,其入世也,每喜事而有为。”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更师承孟说:“酷热之时,使人精神昏沉,欲与天然力相争而不可得。严寒之时,使人精神憔悴,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地。”可见,气候对一地区之民质、性格,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候不同,审美心理不同,那么,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要求也不同。“南土之生,质器脆轻,而感情浓至,是以爱根至重……北土之生,其机体伟硕,而觉根迟重,故行其乐,必震撼激昂,其神始快”(《法意》第309页)。我国生活于南北两地之人,由于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北方人喜欢高亢、粗犷、热烈、火爆之乐;而南方人,一般更侧重于喜欢抒情、细腻、委婉之曲。即所谓“北乐悲壮,南乐靡曼”。我们可以从传统民歌及戏曲、说唱音乐中找出许多例子。如东北民歌《月牙五更》,为明清俗曲【叠落金钱】变体,南方称【叠落】。北方的《月牙五更》以粗犷、豪放、热烈见长;南方的【叠落】则更以抒情、细腻为其特色。

既然居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族,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及理解不同,那么,表现在音乐形态诸方面,就有着很明显的不同特征。

一、旋律。北方音乐,其旋律一般起伏较大,旋法以跳进为主;南方音乐,其旋律一般较为平缓,旋法以级进为主。

旋律运动趋向的不同,从音乐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基本上受两种因素制约:一是声调,属技术性的;另一是语调,属感情性的。而语调因素,则受制于一个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及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对旋律线条不同的欣赏要求。

二、节奏。在北方音乐中,突出密集性、短顿型节奏;而在南方音乐中,则表现为长短、疏密更为适中性节奏。

不同的节奏形态,既是不同感情内容的外在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处于不同气候环境下所铸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爱好的产物。

三、速度。北方音乐较快;南方音乐则缓。这在传统戏曲、说唱音乐中,表现较为明显。我们仅以东北二人转音乐与江南流传的弹词音乐作一比较。尽管二人转唱腔中,不乏有速度较慢的抒情性曲调,而弹词单曲中,也有速度较快的激情性唱腔,但就曲种音乐演唱的整体速度而言,二人转的演唱是较快的,特别是其中的《抱板》曲牌,听起来火爆、热烈。否则,太温,观众是坐不住的。而与之相比,南方弹词演唱的同一表现性能的唱腔,其速度较为舒缓、中庸。

四、结构。北方以双句(上下句)体为主;南方则以四句(起、承、转、合)体为主。起唱,北方以漏板腔为主;南方则以顶板腔为主。此一结论为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根据不同地域的音乐形态特点,探讨其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中发现它们流变的规律而提出的观点。

气候对音乐的影响,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南与北,即“纵”的方面,而不像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的作用,更多的表现为东与西,即“横”的方面。因此,我们在探讨气候对音乐的影响时,主要依据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传统音乐来比较。当然,就南北方而言,我国传统音乐(如汉族民间歌曲)风格之差异大于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气候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单一地通过“人”这一中介对音乐产生影响的,而是与其它三种地理环境因素(水系、山脉、地形)互相结合、互相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但又十分复杂的背景,共同对本地区各民族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以及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以上关于气候对我国南北地区音乐形态影响的分析,只是比较和相对而言,不能视之为构成差异的唯一因素。责任编辑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