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气泡技术在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 1

留置气泡技术在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张爱玲

张爱玲(滕州市第一中学东校山东滕州2775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091-02

2005年10月—12月,我们对108例流行性感冒易感者采用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男42例,女66例,28~72岁,平均64.0±2.5岁,均符合以下条件: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注射药物为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剂量均为0.5ml;注射器、针头规格相同,均使用该疫苗原始包装的注射器及针头,型号同一;全部病例专人操作。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教科书操作程序进行皮下注射[1]。为了便于观察结果,注射完毕用干棉签轻轻按压针刺处,棉签距离针刺点约0.5~1CM,快速拔针。观察组采用以下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注射侧上臂抬起下垫一枕头,使上臂与水平面呈50~60°角;选择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并消毒皮肤;在已装有药液的注射器内再吸进0.1~0.2ML空气,针头向下,使注射器内的气泡浮在上面;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以食指固定针栓,使针头与皮肤呈30~40角,迅速将针梗的2/3刺入皮下,抽吸活塞,如无回血即可缓慢注入药液,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2],注射毕,用干棉签轻轻按压针刺处,为了便于观察结果,棉签距离针刺点0.5~1CM,快速拔针。

2结果

2.1评价标准无渗出:针刺处干燥,无渗出药液。少量渗出:针刺处有渗出药液,呈水珠状附着在针刺处,无流动。渗出:针刺处有药液渗出,并向下流淌。

2.2两组针刺处渗出比较,见表1.

表1两组针刺处渗出比较(n)

注:p<0.01

3讨论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注入体内的药液量相对较少,常用量为0.1ML、0.2ML、0.5ML,注射后,如有药液渗出,丢失的药液的百分比相对较高,将会影响药物疗效。以针刺处有少量渗出为例,即针刺处有一水珠状药液附着,经用微量进样器测量为11-13UL。如果注射药液量为0.1ML,相当于丢失11%-13%药液量,即进入体内的药量只有87%-89%;如果针刺处有渗出,即丢失的药液相对更多,将会大于13%,进入体内的药液相对更少,会更大程度上影响药物疗效。因此,防止注入体内的药液渗出,将会提高或保证药物疗效。渗出原因:⑴皮下注射完毕拔针时,会产生惯力,此惯力将在此通道内的药液或气泡带出。⑵针头拔出后,皮下组织会迅速闭合恢复原状,此时产生一定的挤压力,将通道内的药液或气泡挤出。对照组采用的注射方法是传统方法,注入皮下组织的全部为药液,惯力带出的只能是药液;观察组采用的是“留置气泡技术”,注射时,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气泡在上,惯力带出的是气泡。拔针时药液渗出现象大大减少[3]。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1.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3.

[3]徐美芳,陈小琼,黄欲芳.改良悬浮液肌肉注射法对提高注射成功率及减轻疼痛的观察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