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启示

张冰

张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加工贸易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之一,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加工贸易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颁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新增1853个海关商品编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等高污染粗加工商品;2008年4月,又发布了08版《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共有1816个海关商品编码位列其中,包括新增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禁止类商品目录39个。这些均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如何具体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我国台湾地区加工贸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历多次成功转型,其中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笔者试图对台湾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推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升级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

台湾加工贸易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通过加工出口区进行的,所以其转型升级更多是通过加工出口区的发展来实现的,按照加工出口的产品性质不同,其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66-1973年)。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际市场上日用品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状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原因,面临着战略性调整。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台湾当局审时度势,采取了“进口—加工—出口”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进养出,以出促工,通过对外贸易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65年,台湾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1971年,又增设了楠梓和台中两个加工出口区。在这一阶段,加工出口区主要是发展100%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成衣、针织、皮革、工艺品、制鞋、家具、玩具等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进一步膨胀扩大,至1973年左右,开工厂数达到加工出口区历年来最高点,以后则逐年下降。此时,台湾当局发展加工贸易的做法是主要从日本(部分从美国)进口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材料,从美国引进机器设备加工生产成套家用电器、化学纤维和纺织品,再向美国出口。

2.发展阶段(1974-1983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使台湾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进入一个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波动时期。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也相继设立了加工出口区或类似的经济特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这使得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削弱。面对强大的压力,台湾加工出口区在夹缝中求生存,及时调整了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一阶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占比60%,并辅以技术贸易如收放机、电阻电容、PC板等初级电子产品。

3.第一次转型(1984-1995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台湾的出口贸易带来严重影响。再有,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和工业原料,再向美国市场出口的“三角贸易”结构,使得台湾对日本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进口价格受制于人,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成本上升。再加上台币币值高估等因素使得岛内加工出口区竞争力下降,进入又一调整转型期。这一时期,虽然台湾加工出口区投资仍保持上升趋势,但企业数、就业人数等其他指标却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如投资额从1986年的4.5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9.68亿美元,入区企业数从1986年的252家下降到1994年的233家,就业人数从1987年的90807人下降到1994年的41925人,加工出口区就业人数占制造业总人数比重1986年以后下降速度加快,从1986年比重为3.13%到1994年比重仅为1.69%。这说明加工出口区投资向大型化发展,转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其中科技产业大于65%,劳动密集除成衣外,几乎全部淘汰,代之以IC加工产品、光学产品、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及精密机械等。

4.第二次转型(1996-2000年)。台湾加工贸易又进入新的阶段,依靠为国际知名厂商做OEM生产,并逐步在主机板生产、IC设计加工等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环节建立起竞争优势,到此时己经成为拥有自己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全球信息产品生产的一个基地。同时台湾当局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在台湾设立研究及发展中心,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给予政策支持。这一阶段,高科技及大资本的密集型产业已大于80%,产品除上面所说的技术密集产品外,还有IC与电脑组合产品、数码光学产品等,另有知识服务型产业如仓储转运及贸易服务等占比则不足10%。

5.第三次转型(2001年至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的调整,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台湾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台湾当局有意识地开始推行“知识导向”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创新研发和产品高附加值化,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简称知识型服务业),使之逐渐替代制造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5年台湾的工业比重下降为25.0%,其中制造业比重21.4%;服务业比重上升为73.3%,其中知识型服务业比重达到32.7%。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加工出口区又进行了一次转型,出口产品中服务业贸易大于60%,主要包括仓储转运外流服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贸易服务等,而高科技制造业占比小于40%,所增高科技产业有生化科技、纳米科技等制造业。

二、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

从上述台湾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其转型轨迹:第一阶段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加工程度较高的产业;第二阶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半技术性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显著成长;至第三阶段已明显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近萎缩;第四阶段高科技及大资本的密集型产业发展到顶峰,并出现了知识服务型产业的萌芽;而现阶段知识服务型产业已显著大幅增长,逐步发展为市场主导产业。笔者认为,台湾加工贸易的成功转型升级得益于以下几点:

1.根据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在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转型都是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进行的。发展初期,面临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上升而日用品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台湾当局充分利用岛内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波及到岛内经济,其物价、工资不断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东南亚各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逐渐兴起,使得台湾省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及时颁布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1991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实现升级,并且抓住跨国公司全球化产业转移的机遇,在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产业到加工出口区开展加工贸易,使得加工贸易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入21世纪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台湾又适时颁布了“知识经济发展方案”(2000年)、“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年)和“服务业行动纲领及行动方案”(2004年)等经济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2.根据岛内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加工出口区的设置政策。首先设立产业的调整,台湾加工出口区的发展初期为增加就业准许设立17种类外销企业,其中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皮革、纺织、成衣等制造类。1988年,准许设立贸易业及咨询服务业。1994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删除了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准许设立13种类,如精密机械、精密仪器、电子、光学等。1997年,增加到18种类,增加的种类多属高附加值行业,如仓储、转运、货物组装、检测等。其次设置功能的调整,台湾加工出口区设立之初是为了吸引工业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和引进最新技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于1996年把加工出口区的目标修改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结合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岛内技术水准和引进跨国企业投资。此后,为配合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调整加工出口区的功能,设置仓储转运专区。2000年,加工出口区确定的未来目标是要发展成为分销和全球物流中心。这些设置政策的适时调整为区内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3.实施委托加工制度,鼓励岛内采购。在台湾加工出口区发展初期,所需机器、原料、零部件几乎全依赖进口。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局逐渐意识到发展岛内采购,可以使区外厂商分享到经济成果,增强岛内链接。因此,当局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区内厂商在岛内采购,积极吸引外资企业与岛内中间产品供应商合作,技术人员通过举办管理技术观摩或改进其生产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产品质量,以带动岛内工业的发展与技术层次的提升,从而为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高雄加工出口区为例,岛内采购比例前三年只有7%,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增加,1973年上升到17%,到1980年已将近1/3,超过1000家地方工厂围绕加工区建厂,极大地增加了产业关联度,促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重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台湾国际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大力推行“十大”建设,进行高速公路、机场与港口的建设,打通了台北、高雄两市交通,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省完成工业化之后,“经济部”着手推动流通自动化,将自动化扩展到物流领域之中。近年来,受“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推动,台湾在高雄、台中港区及其附近区域,设置以海空联运为主轴的仓储转运专区,以带动邻近地区的通讯、金融、保险、研发(R&D)等知识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发达的国际物流业为台湾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研发投资、原材料采购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加工贸易转型的启示

我国大陆地区的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跃式发展,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加工贸易总值达1.1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进口3784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2008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5325.9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8.9%,比2002年的1170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增长355%,可以说,我国大陆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现状接近于台湾加工贸易的第二阶段后期,因此其第二阶段以后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转型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根据产业调整政策有效地将资金和其他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污染环境等项目,应制定政策实施禁止或限制开展加工贸易。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和产品特点,大力推动企业与海关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提高检验检疫、海关、外汇管理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口活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此外,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应加大政策引导,实现向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第二,积极推进中间产品的当地采购。改变现有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全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当地采购的积极性,促进当地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此外,提高国内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一方面利用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向国际同类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设在省内,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当地中间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通过提高中间品的采购率,扩大加工贸易对当地下游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示范与带动效应,全面提高加工贸易对大陆相关产业的外部收益。

第三,鼓励国际物流配送、仓储等服务贸易发展。台湾的转型经验告诉我们要重视加工贸易价值链向服务产业延伸,但现有的政策(比如政府对物流业准入的行业管理缺乏透明度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境内外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为其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性服务,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服务支持系统。

我国大陆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大致处在台湾第二阶段的后期,因此,可以借鉴台湾第三阶段以来加工贸易成功转型升级的经验,大力调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适当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严格控制劳动密集型工业,并根据产业调整政策有效地将资金和其他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中间产品的当地采购率,鼓励配送、仓储等服务贸易发展,来扩大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

注释:

①钟坚.台湾经济型特区的发展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999。

②李永泰.余光亚先生谈台湾加工出口区.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年第3期。

③王海东.台湾加工出口区转型升级中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亚太经济,2003年第2期。

④关于台湾知识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资料计算得到,与实际统计数据可能有所误差。

⑤李永泰.余光亚先生谈台湾加工出口区.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年第3期。

⑥谭崇静.台湾加工出口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商业时代,200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