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双排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梁文辉

盐城市滨海县康达医院CT室224500

摘要:目的:分析双排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CT影像存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占71.67%,单纯性运动性偏瘫31例,感觉性卒中12例,共济失调性偏瘫6例,构音障碍11例。CT显示病灶大小在5-20mm之间,平均14.23mm,病灶位于内囊13例、丘脑17例、脑干5例、豆状核8例、尾状核12例,其他脑叶深部5例,多发者31例,单发者29例,病灶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CT值为10-30HU,平均为18HU。占位效应轻或无占位效应,随访扫描显示腔隙性脑梗塞同侧脑室或外侧裂池可扩大,中线结构也可以轻度向同侧移位。所有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基本平行。结论:双排螺旋CT平扫多腔隙性脑梗塞的早诊早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双排螺旋CT;平扫;腔隙性脑梗塞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doublespiralCTscanimaginginthediagnosisoflacunarinfarctionvalue.Methods:ThehospitalinJanuary2013-December2014analysisof60casesoflacunarinfarctioninpatientswithCTimagememorymapand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Results:60patientswithahistoryofhypertension43cases,accountingfor71.67%,31casesofsimplemovementparalysis,sensorystroke12cases,sixcasesofhemiplegiaataxia,dysarthria11cases.CTshowedlesionsbetween5-20mminsize,average14.23mm,lesionsintheinternalcapsule13cases,17casesthalamus,brainstem5cases,8casesoflenticularnucleus,caudatenucleusin12cases,theotherfivecasesofdeeplobe,Multiple31cases,29casesofsinglelesionscircularorovalshape,CTvalue10-30HU,anaverageof18HU.Masseffectoflightornomasseffect,follow-upscanshowedlacunarinfarctionwiththelateralventricleorlateralfissurepoolcanbeexpanded,midlineshifttothesamesidemaybemild.Clinicalandimagingfindingsinallpatientsaresubstantiallyparallel.Conclusion:TheearlydiagnosisanddoublespiralCTscanmultiplelacunarinfarctionearlytreatmentwithhighclinicalvalue,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topromotegrass-rootshospitals.

[Keywords]doublespiralCT;scan;lacunarinfarction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微小梗塞,其直径一般在5-15mm,好发于内囊丘脑、基底节区、大脑各叶的深部、脑干等部位,常常多发[1]。相关文献报道[2],腔隙性脑梗塞的直接原因为高血压。临床上尚有少数患者无高血压病史,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脑动脉主干粥样硬化阻塞深动脉起始处或微栓塞的结果。腔隙性脑梗塞一般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一些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但由于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微小,仅仅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对腔隙性脑梗塞而言,早期做出明确诊断是后续治疗的关键[3]。在基层医院MRI检查费用高而且设备数量有限,所以,选择CT检查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检查手段。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CT影像存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于加强对腔隙性脑梗塞的影像认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为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3±1.04)岁,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4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糖尿病11例。均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肌力减弱、头晕、恶心呕吐、一侧面、唇、口部、肢体的感觉障碍或轻度偏瘫、走路不稳、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等临床表现。

1.2检查设备与方法我院采用NeuVizTwin东软双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于扫描床上,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扫描部位以外用铅防护衣覆盖,利用机器所带的定位线确定扫描范围,内定位线对准颅顶上缘,水平定位线对准外耳孔,定位线的中线与头颅正中矢状面重合,扫描定位像后,一般取听眦线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至头顶。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层厚层间距均为10mm,平扫完成需10-12个层面。随后对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对患者的脑干、基底节、内囊以及丘脑等的情况进行观察。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头颅在平扫中呈现阴性,则医护人员需要安排患者在1-2d内进行复查,以找出病因。

2结果

6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占71.67%,单纯性运动性偏瘫31例,感觉性卒中12例,共济失调性偏瘫6例,构音障碍11例。CT显示病灶大小在5-20mm之间,平均14.23mm,病灶位于内囊13例、丘脑17例、脑干5例、豆状核8例、尾状核12例,其他脑叶深部5例,多发者31例,单发者29例,病灶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CT值为10-30HU,平均为18HU。占位效应轻或无占位效应,随访扫描显示腔隙性脑梗塞同侧脑室或外侧裂池可扩大,中线结构也可以轻度向同侧移位。所有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基本平行。

3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的概念,是Eisher于1965年最早提出的,认为该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4]。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5],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变区域较小,而且病变区域的组织因缺血,导致缺氧、代谢功能紊乱,酶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组织中Na+的浓度急剧增加,导致梗塞的脑组组出现细胞性水肿。所以,CT影像中,梗塞的部位脑组织密度较周围正常组织相对较低,这种相对较低的病灶影可随患者病程的变化而变化,病程短时,其密度值变化不甚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明显。有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不一致的情况,我们认为与病程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梗塞的栓子较小、临床表现轻微、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并且在短时间内再通,梗塞灶有可能迅速恢复功能;但如果栓子较大、发现延迟或治疗不当,一般腔隙性梗塞灶会在24h后均能显像,所以,对怀疑腔隙性梗塞患者,应加强24h后复查诊治手段运用。而MRI是一个多序列成像的检查技术,它能够清晰的反映患者的脑白质与灰质,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脑中存在的间质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叫CT影像成像更具有优势,但是花费较高,因此在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腔隙性脑梗塞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普遍认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直接原因,有的文献报道中指出,由高血压导致的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占腔隙性脑梗塞总数的47-78%。本组结果也显示:有高血压病史43例,占总数的71.67%,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中动脉硬化也是较为普遍的病因,糖尿病患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脑血栓、血管狭窄以及脑动脉炎等,从而大大增加糖尿病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还有极少部分的患者是由多发性硬化、脑囊虫、小脓肿以及胶质瘤等引发的,但这些因素相对较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部位多位于脑深部的丘脑及基底节区的尾状核、壳核、放射冠及脑桥等位置较多见,也可见于大脑皮髓交界处,主要的原因是这些部位的血管直径在100-400μm之间,而且分支也较多,在微血管与微血管交叉的分支处就是栓塞的重要部位。

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大小、显示及密度的变化,由于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多在于5-20mm,对于双排螺旋CT而言,因容积效应的影响,漏诊率还是有一定的比率。所以,我们CT医师应加强对患者病史的了解,不要时要亲自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临床有高度怀疑,患者发病病程>24h,常规扫描正常者,可进行选择性薄层扫描,以减少漏诊几率,也可以建议患者进行MRI检查。关于腔隙性脑梗塞灶的密度或CT值,是与病程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腔隙性梗塞灶一直处于无再通的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形成脑组织坏死而逐渐形成一个囊腔,CT影像就会显示为脑脊液的密度。同时,由于腔隙性脑梗塞由于其体积较小,所以,一般无占位效应,反之,有些患者随访扫描显示腔隙性脑梗塞同侧脑室或外侧裂池可扩大,中线结构也可以轻度向同侧移位。

腔隙性脑梗塞与临床联系,腔隙性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占脑梗总数的25%左右。腔隙性脑梗塞与临床症状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便能作出初步结论。一般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6]:①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膝部、内囊前肢以及桥脑基底部等位置,患者容易出现手笨拙综合征或者是构音障碍;②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内囊位置,患者会出现失调或者是偏瘫的症状;③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以及脑干等位置,患者容易出现纯运动性卒中;④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位置,患者容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临床表现与腔隙性脑梗塞的部位存在协调一致性。

总之,我们认为双排螺旋CT平扫多腔隙性脑梗塞的早诊早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上推广运用。应作为怀疑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首选检查项目,但是腔隙性脑梗塞因受发病时间和病灶大小的影响,患者临床症状典型,而CT影响表现阴性时,应于发病后2-3天复查、或者可以使用MRI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姚孝平,谢文霞,等。新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01(02):241-242。

[2]张宏卫。MRI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1(21):55-56。

[3]周云,钱利明,钱仲余。腔隙性脑梗死CT与低场MRI表现的对比以及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技术,2013,25(03):10-11。

[4]黄成富。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7:38-39。

[5]诸绍锋,程祖胜,黄小全,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1):2020-2021。

[6]闫凤玲。CT、MRI检查在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