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分娩过程的心理分型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产妇分娩过程的心理分型与护理

刘雪峰

刘雪峰(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妇产科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尤其是医院产科所面对的是痛与喜悦相伴的特殊群体——产妇。

【关键词】产妇心理护理

从孕育生命开始,他们的心理就发生了各种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伴随着分娩的到来同样存在。她们从门诊到病房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环境的改变,伴着分娩过程的腹痛进人待产室,产房。她们进人陌生的环境感觉不适应,与家人的暂时分开加上疼痛会让她们觉得紧张,不安或是焦虑,而担心产程进展的快慢、好坏,害怕自己承受不了疼痛,担心胎儿的发育或是性别等,她们的心理上经历着蜕变,而这些因素受她们自身个体差异,年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社会环境及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她们不同的承受力。

从数年的临床观察与经验积累中我把她们分为五种类型:沉默型、喜悦型、焦躁型、抑郁型、病理型。

沉默型的产妇进入产程后不是躺在床上休息就是自己在室内走动,不喜言语,不管腹痛厉害与否也不主动说出她们的感受,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观察,耐心的开导,鼓励她们说出心里的感受,给她们需要的帮助,给她们信任与理解以此增加对分娩的信心。

喜悦型的产妇爱交流,易沟通。她们会因孕育新生命自己将成为母亲而发自内心的喜悦,自信心足,对分娩过程的承受能力好。她们善于与别人分享她们的喜悦,经验,会主动告诉医护人员她们的各种感受,乐观地对待分娩过程的疼痛。医护人员的一句表扬一个微笑或是对她们竖一下大拇指都能令她们更加有自信。

焦躁型的产妇大都是心理上对自己快做妈妈了还不适应,随着产程进展疼痛的加剧,害怕产查带来的不适,担心分娩的顺利与否,与家人的分开更加剧她们的紧张而显得无助,导致情绪不稳定,爱不停地动来动去,叫喊等来发泄她们的不安,听不进劝慰,不想进食,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用加倍的耐心爱心适当而温和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安抚外,还可以动用肢体语言语言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一直有人陪伴给她力量。比如给她们梳理一下乱发,擦擦脸上的汗,口干了帮她们喝水,疼痛时用手抚摸一下她们的额头,握一下她们的手等,这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接着就是要对发挥的效果加以肯定,表扬她们很棒,并及时鼓励她们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告诉她们做妈妈多么的伟大,激发她们的潜能与爱心,减轻她们的烦躁与疼痛。

抑郁型的产妇有的同于沉默型的产妇,心理的感受不愿说,需要用诱导的方法帮她们分解内心的抑郁,而有的正好相反,她们会不停地诉说她们的不安、不适还常伴有哭泣,一般这种情况的产妇大多因为她们的孕育不易或是孕育过程出现了病理情况,她们不仅是害怕分娩的疼痛,更主要的是担心胎儿的发育还有产程中会不会出现危险,对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一定要先耐心听她们倾诉,并适时表示你非常理解她们的痛苦与不安,还要根据她们不同的诉说找到易于被她们接受的沟通方法,告诉她们医护人员都了解她们的情况,并已为她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她们有信心地配合医护人员,安心地度过分娩。

混合型的产妇一般是产程开始时情况比较稳定,能耐受腹痛与产查,沟通也比较顺利,但随着产程进展,腹痛的加剧她们开始出现不耐受,表现出希望分娩马上结束或是无痛分娩,要么乱叫乱动,要么随着疼痛开始揪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或是陪护人员的手、臂,并希望医护人员一步不离地陪在她身边,难于听进医护人员的劝导或是解释,对分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如胎心的改变,或是产程进展的不顺利她们会迁怒与医护人员,心理波动较大,此时医护人员的沟通尤为重要,但前提是要让她们明白医护人员会为分娩过程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最好的方案来减轻她们的痛苦解决她们的担心,使她们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爱心与责任心。

病理型的产妇除了以上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外,更加重视自己与孩子的健康,她们会担心自己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并担心预后情况,或是害怕自己的疾病会影响到孩子,再就是担心医务人员与家人对自己疾病的看法,怕失去亲情与关爱。她们渴望得到家人、医护人员的理解与关心,她们的心理很脆弱,面对这种产妇,医护人员一:要告诉她们分娩的最佳方案,根据病情做好与产妇的沟通,二:要及时与家属沟通让他们给产妇以希望与温暖,让亲情的力量伴随着她们,让她们相信在这里自己会得到最好的照顾,理解与关爱。

综上所述,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医护人员除了给她们一个温馨的环境,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沟通的魅力,尽可能减少各种因素带给她们的不适与疼痛,让她们对自己、家人有信心,对医护人员有信心,平安地度过分娩期。

参考文献

[1]黄人健、李秀华.主编.妇产科护理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

[2]杨厚君,方光萍,罗桂平.浅谈产科优质服务护理的实施[B]中外健康文摘,2012,1672-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