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医院院感管理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浅谈基层医院院感管理现状与对策

雷敏敏谭晓晨戴伟宏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医院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基层医院院感染管理现状,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结合基层医院现状,合理规划制定医院院感管理策略。结果通过合理规划制定控制策略,对基层医院的院感管理工作予以改进。不断提高和加强基层医院的院感管理工作力度,从根本上做好院感预防和管理工作。结论对基层医院而言,做好院感感染管理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医院;院感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感染不仅仅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问题,更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其溶合于医院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只有医院每个部门、每位员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现就基层医院院感管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1.基层医院院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较弱,缺乏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1.1.1部分基层医院对院感管理的意识薄弱,缺乏对院感管理的全面认识和重视,对院感管理执行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强化,部分医院的负责人在医院的院感管理中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在平日的工作中并没有加强医院院感管理,在人力、财力投入不够,没有及时的宣传和教育。

1.1.2医院院感管理体系、科室建设不够完善。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院感科室进行日常的院感管理,然而有很多医院没有设立独立的院感科室,也没有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医院院感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标准,院感管理也不具权威性。而院感管理的职能涉及了医院的诸多部门和科室,所以如果感染管理科缺乏应有的位置和管理的权威性,管理协调则无从谈起。

1.2医疗用品卫生处置未规范合理,医院感染监测环节薄弱

1.2.1消毒灭菌物品的管理:部分医院在诊疗用品清洁消毒、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缺乏高度的认知,未成立中心供应室及配备专业清洗设施和设备,工作人员未进行专业培训,专业操作流程欠规范、清洗消毒不彻底,灭菌不合格。少数医院为了提高器械的使用周转率由使用科室自行清洗消毒,很难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后还应进行效果监测。部分医院的负责人认为效果监测会增加医院的成本,而没有执行这一环节,缺乏监控环节。

1.2.2质量监控:医疗废物的监管,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中存在未严格分类,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未按要求转运处置,导致医疗废物回流市场现象。

1.2.3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反馈环节薄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基层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情况严重,普遍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现象,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没有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未能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手术病人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剂量和疗程不合规范等等。长期不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加,影响医院对感染的控制。

1.3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无菌观念、无菌操作、安全注射、导管相关性感染知识及医护人员自我职业防护工作有待加强:基层医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与标准隔离技术标准不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手快速消毒液与就诊人数与床位比不协调,我国虽制定相应的院感管理的条例规范,但不论管理条例多么的规范,如果没有很好的执行,那这些管理规范都不过是一片空白

2.医院感染管理现存问题的对策

2.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提高领导对院感管理的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重视度,完善医院院感管理体系,设立独立的院感科室,加强开展院感管理辅助科室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应的设备设施,配备专业的院感专业人员,强化职能地位,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大宣传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加强医务人员对院感管理的认识和积极性,提高医护人员共同执行院感管理的能力和配合度。各科室确立以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院感管理团队,每科设立一名医生及一名护士为科室院感员,负责科室的日常院感工作。并下达严格的命令必须做好自己的责任工作。按医院院感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与感染风险有关的操作规程与流程,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率。

2.2强化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一次性物品使用管理及废物处理

2.2.1各种医疗仪器的广泛使用又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致使院内

感染发生率增加[2]。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无菌操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管,专人负责医疗器械、敷料清洁、消毒、灭菌及消毒效果检测测、无菌物品存放、下发管理,发现问题,从源头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无菌,保证患者的安全治疗,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2.2加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耗材的监督、审查验收制度,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器械、使用消毒剂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商、证件索取(批件)等,进行检查临床使用是否规范,开启、配置登记是否符合要求,批件是否在有效期内等专项调查,以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2.2.3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管理医疗废物,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置监控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采用符合规定的容器或包装物进行回收,然后交由环保部门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置,防止出现医疗废物泄露、外流或者扩散的情况。

2.2.4医务人员加强院感上报意识,避免散发病例报告漏报,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率,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确诊后24小时内报告;对感染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追踪;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h内报告;同类病例3例以上科主任向院感科报告预警状况。加强医院感染各项环节的监测:微生物室在短期同类标本多次检出同一病原体,同一病区多次检出同一病原体,检出特殊多重耐药菌应及时报告院感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协助调查。对需要隔离的病人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暴发的有效手段。?

2.2.5?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管理,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条例,组织成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负责抗菌药物的临床检测、评估、细菌培养等等;同时要加强日常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培训和宣传,加深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认识,并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按照规范使用抗菌药物。规范用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临床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加[3]。并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医院感染。

2.3强化医院感染工作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院感专业知识

2.3.1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订院感具体的培训计划,确定院感体系各级人员在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做好监督、指导、检查等工作。严抓质量,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根本,依据不同的对象,感染控制工作的要求及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并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并对在院人员(新进员工、实习生、患者、陪护及保洁人员等)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教。普及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加强防护意识。规范医疗行为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全体医护人员都应熟练掌握关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操作技能,使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规范化。应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预防和控制院感的专业知识,控制医院感染因素中,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是关键[4],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治疗操作、消毒及隔离方面,应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加强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2.3.2医护人员应重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大力推行标准预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加强院感意识做好保护自身健康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前提基础。加强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全院感控意识,掌握自我防护知识。各科室应配齐预防院感相关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各项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注意预防隔离制度。医护人员自身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严格按照职业暴露后的流程及时正确进行处理。对职业暴露发生及时分析,比较反馈,改善流程,避免类似现象重复发生。

2.3.3加强重点科室的院感监测及管控

医院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加强重点科室的院感监测,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监测表,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对指导重点科室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处理调查分析提供依据,以便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感染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3.4注重感控行为,加强手卫生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认识,正确规范的洗手,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20%~30%,且是简单、有效、方便、易行的措施。

科室配备良好的洗手设备及设施,提供免洗手消液,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做每项操作前后都应该洗手或及时使用免洗手消液,使手卫生成为医疗操作前后的良好习惯,是降低医院感染重要措施。

3结论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个全球性问题,基层医院必须不断改进工作和管理方式,掌握先进的院感管理知识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院感管理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落实,做好基层医院的感染与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周红芳,龚光明,徐俊炜,等.742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1-63.

[2]叶湘粤.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17):22-24.

[3]马玲.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8):90-91.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