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温湿化的临床应用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人工气道温湿化的临床应用现状

王雪莲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市100013

摘要: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通过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而建立的气体通道。人工气道的湿化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本文就人工气道温湿化的国内外临床应用方法进行整理、归纳,为临床人工气道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

1人工气道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加温、湿化、过滤清洁和保持水分的作用。

机械通气的病人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丧失了上呼吸道对气体的温化和湿化功能。干冷气体直接进入气管,使气道自净能力降低或消失;由于气道失水增多,气道分泌物容易变粘稠而阻塞气道;干冷气体易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损,引起或加重炎症、缺氧等。

2湿化方式

随着机械通气湿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的湿化方式已经步入了新的里程,现阶段人工气道患者常用的两种呼吸湿化器湿化气道的方式为:湿热交换器(HME)和加热型湿化器(HH)

2.1湿热交换器(HME)

HME又称人工鼻,工作原理是将呼出气体中的水分和热量吸收,用作吸入气体的加热湿化,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HME是有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装置。由于其具有湿化和保温,环路无凝集、过滤微生物等优点,近年来HME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1],HME既有效利用患者呼出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又可以过滤和吸附呼出气体中的细菌,降低VAP的发生。Lellonche等[2]通过几年的研究指出,HME在功能实现上并不理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套独立的HME湿化效果的评价标准。

由于HME只利用患者呼出气体来温热和湿化吸入气体,并不提供额外的热和水汽,所以对脱水、低温患者,HME并不是理想的湿化装置。此外,有些学者研究指出[3],HME具有45毫升的死腔,且会增大呼吸功,所以对于小儿及严重肺功能不全的不能耐受呼吸通路中增加少量阻力或死腔的患者不宜选用HME湿化。

2.2加热型湿化器

加热型湿化器是通过呼吸机湿化底座的加热盘加热湿化罐中的液体,让水分蒸发来加温和湿化吸入的气体。可分为不带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和带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

2.2.1不带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

不带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4]由于吸气与呼气回路都无加热导丝,只能加热湿化水罐而不能加热呼吸回路,加热的气体会在输送给患者的过程中冷却而形成冷凝水,呼吸回路的吸气端与呼气端均需配备集水杯以收集冷凝水。

目前认为[5],管路内聚集的冷凝水可能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病人误吸或回流至加湿器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及时清除冷凝水。

随着加湿器档位的上调,理论上可以灼伤呼吸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但周建新等[6]认为,其温度调节在30-39度,在病室温度和湿度正常情况下,调节至最高(9档)时,不带加热导丝的加温加湿器吸入的气体不会引起呼吸道灼伤。周秀秀等[7]认为气体在呼吸机管道传送时,每增加10厘米传送管道气体温度下降1度。因此,不带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加温、加湿效果仍较差,容易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

2.2.2带加热导丝的加温加湿器(MR850)

不带导丝的加温加湿器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带加热导丝的加温加湿器,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接近人体生理需要的为MR850。

MR850是系统默认值,控制离开水罐的气体加热到37度,气体通过加热呼吸回路时继续加热,到达气道端接头的温度自动控制为40度,经过Y型管连接管温度下降3度,当进入患者气道的温度正好是37度,绝对湿度44毫克每升。MR850型呼吸湿化器既能输送最佳温度(37度,44毫克每升)的气体,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呼吸回路的冷凝水[4]。各种研究都证实了有加热导丝的湿化效果比没有加热导丝的湿化效果要好。MR850湿化系统应用于不同年龄[8],基础病种不同患者的可以达到患者需要的最佳湿化温度,最佳湿化效果,其将最大程度的缩短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本文从人体呼吸道的生理说明了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及湿化方法、湿化温度等方面总结了现在呼吸机通气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人工气道湿度主要靠呼吸湿化器的主动湿化来达到最佳湿化效果,不同装置有不同特点,对长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建议使用带加热导丝的MR850型呼吸湿化器,麻醉、转运等病人可使用人工鼻。

参考文献:

[1]曾敏.人工鼻在危重病病人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222-223

[2]LelloucheF,TailleS,LefrancoisF,etal.Humidificationperformanceof48passiveairwayhumidifiers:comparisonwithmanufacturerdata[J].Chest,2009,135(2):276-286

[3]吕晓玲,夏秋江,罗群.人工鼻替代加热湿化系统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8-10

[4]蓝蕙兰,邓旭萍,陈瀚熙,陈丽芳,张秀浓.机械通气呼吸湿化器湿化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13):94-96

[5]祁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相关综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1-82

[6]周建新,席修明.湿化与雾化治疗[M]//周建新,席修明.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4-162

[7]周秀秀,于静蕊.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体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90-1792

[8]于晓妮,张俞,杨卉.MR850呼吸湿化系统对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观察与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