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异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艺术教育的异化

黄雯欣

黄雯欣/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语境下艺术教育的种种奇怪的表现,本文引用马克思“异化”概念,站在狭义的“艺术”视野下,对艺术教育现象进行剖析,借鉴西方发展模式探寻出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异化;艺术

一、艺术教育的异化的概念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

(1)作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2)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的艺术教育。(3)作为美育手段的艺术教育。

(二)“异化”的概念:

(1)物的异化:“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人的异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二、艺术教育的异化的表现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被排挤,“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为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艺术教育职业化,学生“被兴趣”。

(二)师范院校:“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模仿专业艺术院校,重专业轻素质。”,“不能适应农村中小学‘多能一专’。”

(三)普通高校:“领导认识不到位,课程和师资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

(四)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当代艺术缺乏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异化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技术教育和不关注结果的道德教育。

三、艺术教育异化的语境

(一)工业化——艺术异化为技术:科技对智力的推崇,艺术教育唯智论。在创作上表现为“技术决定论”。

(二)信息化——艺术异化为符号:网络艺术道德底线被打破,表现为本能欲望、情绪宣泄:自恋、自残、恶搞的“伪个性”

(三)大众化——艺术异化为娱乐:普及化的同时出现了背反,高雅艺术不尊贵了,怪异、血腥、污秽、反传统受到追捧。“大众文化,是娱乐,不是艺术”

(三)商业化——艺术品异化为商品:“社会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使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效率的工具。”实用主义变成了拜金主义。

(四)全球化——总体异化:艺术家人性异化为两个极端:拜金主义或个人主义,从而“双向异化”于欣赏者,最后总体异化于全人类。

四、中西艺术教育模式比较:

曾繁仁在《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对中西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比较有详尽的阐述,在此,我归纳为如下表格:

中国模式中,内在的两个方面是无,艺术教育不是被工具化就是被边缘化。其原因也由于对“功利”一词的歧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功利”有两层含义:一是功效和利益,一是功名利禄。中国以往在理论上重视艺术教育,忽视对实效的肯定(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理解为利益),在实践上导致了空洞的道德说教;实践上,以往的艺术教育对利益肯定的较多(由于应试教育),忽视对人格的完善,这相反地在理论上一味批判艺术的功利(利益)态度。

五、艺术教育异化的出路

理论上要强调实效性,实践上才会重视个性发展;在实践上重视德育、美育和个性发展,从而在理论上利益就能合理解释为功效。

(一)在社会功利性上,从政治道德向科学实用调整。

(二)在认知思维上,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转向追求人格完善的认知性。

普通高校已经有良好趋向,即“以内(情感陶冶和学科规范)为主,以外(物质功效和社会教化)辅内”,“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代表着整个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将自上而下地形成对整个艺术教育的引导,基础教育中的困境有可能通过引导而得以摆脱”。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异化的历史,是为了使“人作为人”的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