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张超林子桐沈雪梅

张超林子桐沈雪梅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检索查阅有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对进一步研究DN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035-02

糖尿病肾病是现代的医学病名,与古代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消渴病日久出现的水肿、胀满、尿浊、吐逆、肾消、关格等症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DN的基本病因为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1]。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许多新的认识。

1古代医家对DN的认识

有关消渴病并发肾脏病变的论述古代文献中有很多,《黄帝内经》中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就有初步认识。《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素问?奇病论》认为消渴病多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日久蕴而为热,阻滞气机,进一步发展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心肺脾肝肾诸脏脆弱,则消渴病会进一步损伤相应内赃“消痒易伤”,后者则把消痒列于仆击、偏枯、痞厥、气满发逆等消渴病常见继发病之首,提示消痒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为DM并发症期。

后世的医家也逐步认识到消渴病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对DN的认识散在于消渴病继发的“尿浊”、“水肿”、“肾劳”、“关格”等的描述中。唐代王寿《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提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低鼓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痞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其中“肾消病”从症状描述看很类似于糖尿病并发症期DN和其他多种并发症并存的表现。金元刘河间《三消论》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传变为水肿。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病机认识上,历代医家多重视肾虚学说。仲景《金匾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小便不利者,其人若渴,括篓瞿麦丸主之。”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基础是“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明代宋代《圣惠方》指出:“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明代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故治消渴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石室秘录》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无不同也,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三消也。”强调肾虚在消渴病及其继发各证中的重要地位。《杂病源流犀浊》指出:“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而小便少者”。皆是论消渴病继发水肿,是糖尿病肾病中期的常见症状。《圣济总录》还指出消渴病并发水肿与脾受湿困及肾气虚衰有关。可见古人对本病的病机,较普遍地重视肾虚,也意识到脾肾两虚以及心肾水火不济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2当代医家对DN的认识

2.1“微型癥瘕”学说

吕仁和[2,3]教授在结合中医学“久病入络”的理论,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DN“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DN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初为瘕聚,终为癥积,“聚者,聚也,聚散而无常也”正气亏虚为肾生癥瘕之因,痰热郁瘀互结为肾生癥瘕之关键。赵进喜[4]在其基础上,强调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为消渴病内热伤阴耗气。引起气阴两虚,以致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热结、气滞、血癖、痰湿互相影响,在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肾用失司所致。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肾病必须以护肾元为要务,早期重视益气活血、化淤散结,中期见水肿者兼以利水;晚期重视和胃泄浊解毒[5]。

2.2络病学说

吴以岭[6]认为肾之脉络从结构上相当于由肾动脉依次分出的肾小球微血管,其提出“络脉病变”的学术思想符合“络病”学说中“脉络”的概念,认为气阴两虚为DN发病基础,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为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为主要病理基础,是络脉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成为DN发展加重的关键因素[7-9]。津血同源,血瘀津液运行不畅而生痰,痰瘀互结;脾肾气虚,水湿久聚生痰,痰凝阻络致瘀,痰瘀互结。痰病系血,血病系痰,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互结,导致糖尿病肾病迁延难愈[10]。应该从痰瘀论治,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利湿,通经活络,使气血调和,肾络通畅,以达到恢复肾络正常功能的目的[11]。

2.3毒损肾络学说

南征[12]提出毒邪与消渴病密切相关,毒邪贯穿消渴病始终,是消渴发病的始动因素,也是其并发症的启动因素,毒邪蕴结为本病的病机关键。由于邪阻肾之络道,郁久蕴毒,滞于浮络、孙络、缠络,是DN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DN要针对毒邪这一病因病理因素,应根据毒邪的性质特点,停留部位,兼挟及病势的发展情况及正气驱邪情况,综合考虑,判断,立法组方,标本兼治。

中医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为糖尿病提供深入的认识以及为其治疗提供更多新的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建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2]戴京璋,吕仁和,赵进喜,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05):65-66.

[3]丁英钧,肖永华,傅强,等.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1):27-30.

[4]赵进喜.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化瘀散结、泄浊解毒治法与分期分型辨证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7(07):8-9.

[5]赵进喜,王世东,傅强,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及其相关研究:第五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暨国家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大会,中国四川成都,2011[C].

[6]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朱昭明.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

[8]吴以岭,魏聪,贾振华,等.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5-8.

[9]魏聪.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

[10]胡筱娟.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核心病机: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中国北京,2012[C].

[11]卞镝.糖尿病肾病络病机制探析: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中国北京,2011[C].

[12]南征,何泽,赵贤俊,等.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机理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中国河北石家庄,200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