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心得

邵春霞

邵春霞

(牡丹区精神病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02—2013.02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在71±3岁,并及时给予病情观察和临床症状准确评估,生命体征监测、有效供氧、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结果无一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9例患者得到治愈,占57.58%;好转14例,占42.4%。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积极有效的护理是进一步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06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急性期死亡率约为30%。[1]近十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上的平均水平。本文在对2012.02—2013.02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应在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3—2013.03我院收治的33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71±3)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梗死4例。

1.2方法根据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特征,患者入住后即给药血管活性药物,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并随时观察患者临床病情及疼痛发作时的部位、表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临床病症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大多表现为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为: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为疼痛,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伴有胸闷气短、腹痛、乏力、晕厥,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发热,一般发生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体温在38℃以下,可持续1周左右;约1/3的病人出现腹部疼痛,发病早期伴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绝大部分病人在起病后1~2周内发生,多发生于24小时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心力衰竭和休克,以突发急性左心衰为最初表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多个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加之老年患者病情发作期间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因而病情大多较重,猝死率高[2]。

3护理措施

3.1紧急护理根据病情,安排重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和给氧护理,开通呼吸道进行呼吸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给患者吸氧以补充心肌的氧供;对患者使用硝酸甘油以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疼痛剧烈患者加用吗啡等。

3.2密切观察,全面评估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包括神志、心理、情绪在内的全方位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护理病历,密切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不间断观察,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3.3做好心电监护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大都心情紧张,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增加儿茶酚胺分泌,诱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统计也表明,24h内常常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因此应严密监测心电监护、血压、心律、心率变化;对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夜间休息时要防止心率减慢,应备好临时起搏器等抢救物品;对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3.4建立静脉通道患者病情发作时,应马上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并随时静脉给药;血压过低或循环差的老年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给药过程中注意空气栓塞,控制输液速度。

3.5吸氧老年急性梗死患者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能够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从而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养,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3]。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法,流量根据病情调节,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鼻导管及湿化瓶每天要更换和消毒,确保患者吸氧安全。

3.6疼痛给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胸痛、牙痛、腹痛、咽喉痛等,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从而使梗死面积扩大。护士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给药吗啡、杜冷丁等,止痛剂用量宜从小剂量始,并密切患者疗效。

3.7一般性护理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如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降低心肌耗氧量;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饮食,少量多餐,以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品为主;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指导患者床上排便,把握好力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3.8针对性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受年龄以及病情等多种因素制约,大多自尊心强、固执;但又害怕孤独、畏惧死亡,同时由于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医护人员要应针对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以真诚的话语、热情的态度、优质的服务使患者能够精神放松和心情舒畅,防止患者再受刺激再度发病;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性格特点,为他们讲解疾病知识,消除患者焦虑和不安;对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使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

4.结果

33例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患者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9例患者得到治愈,占57.58%;好转14例,占42.4%。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6%;在对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能够自觉或者在家人提醒下服用药物,自行服药后病情稳定。

5.讨论

老年急性梗死患者心肺功能减退,感觉欠灵敏、反应慢。因此医护人员要细致、认真,做好每项指标记录,同时关注患者心理,做好心理辅导。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患者痛苦,给患者安全感,使患者配合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疼痛不明显,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病情观察,并进行及时处理;护理人员要发挥专业所长,在患者入院后要迅速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测量血压,建立呼吸道,迅速氧疗;随时观察,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快速解决患者心肌缺血状态,保证患者后续静脉用药方便;氧疗时注意氧气浓度;患者出现胸骨疼痛后,根据疼痛程度给药;患者紧急状态解除后,根据患者性格、文化程度等,采用相对应心理干预,以达到最佳的辅助治疗效果;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少吃多餐减少排量输出;注意低盐,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防止患者便秘;患者出院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随访,患者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王可、于曼丽、赵仙先.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预测因素《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9年第6期

[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http://baike.baidu.com/view/1318929.htm

[3]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