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全静脉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我院全静脉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

高文超

高文超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00)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234-02

全静脉肠外营养液(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主要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等制剂混合配置而成。TPN能使患者在不能正常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可以维持良好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病程[1]。通过对我院2014年1月~3月的78张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院TPN处方设计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1月~3月的TPN处方78张,对每张处方中液体量、各成分比例、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如:葡萄糖含量、电解质浓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使用情况

在抽取的78张TPN处方中,胃肠外二使用的最多,占19.23%,其次为重症医学二区、胃肠外一、胸外一等科室。TNP应用情况分布见表1。

2.2TPN处方的成分

对78张TPN处方中的液体量和各成分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我院TPN处方存在总液体量不足、基本成分不全等问题。

2.3TPN处方的稳定性

TPN为多种药物混合而成,其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配置顺序、温度、电解质浓度、葡萄糖含量等,因为TPN均在中心配置室配置,配置顺序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所以本文重点对电解质浓度和葡萄糖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3.讨论

3.1TPN的配置标准一般为

①总容量≥1500ml②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的容量比是2:1:1或1:1:1或2:1:0.5;③混合液中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为10%~20%[2];④一价阳离子浓度<130~150mmol/L,二价阳离子浓度<5~8mmol/L。

3.2液体量

正常情况下,成人生理需要的液体量为每天2000~2500ml,同时为了防止TPN中部分药物浓度过大而产生的稳定性问题,TPN的液体量应大于1500ml,从表2中看出,液体量大于1500ml的处方比例为74.36%,而大于2000ml的处方比例为23.08%,表明给予患者补充的液体量偏低,应根据病情和个人状况确定每日机体总液体需要量。

3.3氨基酸

氨基酸除了可以为机体的提供氮源外,还具有为TPN缓冲和调节PH值的作用,氨基酸的量越多,缓冲能力越强,因此TPN中应有较高浓度的氨基酸,其用量通常不应少于葡萄糖用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87.18%的处方中葡萄糖量大于氨基酸量,提示我院处方中氨基酸的量偏少,不能提供充足的氮源,同时还会使脂肪乳暴露在酸性葡萄糖环境中,易造成脂肪乳不稳定。危重患者长期应用TPN会引起肠粘膜萎缩、细菌易位和肠道毒素入血,需添加丙胺酰谷氨酰胺,但因其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限,我院丙胺酰谷氨酰胺使用率为15.38%,全部为重症医学科使用。

3.4葡萄糖

TPN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可使部分脂肪乳颗粒表面受到破坏,颗粒之间空隙消失,使脂肪颗粒凝聚[3],同时高浓度的葡萄糖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大,因此TPN中葡萄糖的最终浓度应小于10%,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院有38.46%的处方中葡萄糖浓度较大,可以通过提高氨基酸用量,增加脂肪乳等方法,降低葡萄糖用量。

3.5脂肪乳

应用脂肪乳前后应检查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肝功能等指标,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脂肪乳的用量。选择中长链脂肪乳比单一的长链脂肪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4],从表2中可见,有37.18%的处方中没有应用脂肪乳,除去部分患者不能应用脂肪乳外,应提倡使用脂肪乳为患者提供脂肪酸和供能,因为脂肪乳可以比葡萄糖提供更多的能量,减少高浓度葡萄糖对血管的刺激。

3.6电解质

阳离子可以中和脂肪颗粒表面的负电荷,使脂肪颗粒发生聚集、融合,导致油水两相分离,因此要严格控制阳离子浓度。从表3中看出,我院TPN中一价阳离子浓度均小于150mmol/L,电解质的用量控制较好。

4.总结

TPN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成分相对复杂,处方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及病情等情况,又要考虑到各营养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溶液的稳定性。我院的TPN处方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补液量较少、葡萄糖浓度较高等问题,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TPN的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制定合理的TPN处方,重视TPN配伍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患者营养等指标变化的监测,及时调整处方,充分发挥TPN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永佩、焦雅辉主编.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7.

[2]陈大伟主编.现代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实践[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66.

[3]黄俊斌,黄东燕.全静脉营养液处方分析[J].中国药师.2003,6(9):546-547.

[4]农英高,林素梅.全肠外营养液的处方合理设计和稳定性[J].中南药学,2006,4(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