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的康复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3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的康复护理

张红邓月梅

张红邓月梅(江陵县人民医院434100)

【摘要】总结了35例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认为围手术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可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恢复及增进颈椎的活动范围。本组患者术后不用佩戴颈托即可早期训练,平均随访14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本组改善率均为优良,颈椎僵硬感较传统融合手术轻。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颈椎护理颈椎动态稳定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00-02

颈椎病常引起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四肢无力等,还会引起因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的颈性眩晕[1],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存在年轻化的趋势。目前,颈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均以减压解除神经压迫、刺激来达到缓解、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2]。近年来脊柱外科中强调的维持颈椎节段运动、重建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功能的脊柱非融合术[3]。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cervicalimplant,DCI)植入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融合技术,具有保留脊柱功能单位、对邻近阶段椎体活动度影响小和重建颈椎稳定性、操作简单等优点[4],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我院应用颈前路DCI非融合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5例,实施康复训练,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共对3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CI植入术。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5~64岁;病程2~9年。病变责任节段:C4~511例,C5~615例,C6~76例。脊髓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29例,神经根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1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X线检查、CT及MRI检查。本组病例均符合前路减压适应证,病因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突出伴神经压迫,其中伴骨赘压迫14例,无骨赘压迫21例。

1.2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取右侧颈部横切口,长约5cm,透视确定手术的节段。确认中线,切除病变椎间盘组织,达到充分减压。插入试模,选择并放置合适的DCI假体,DCI前缘距颈椎椎体前缘2~3mm。“C”型臂X线机透视假体的位置及大小,确定解剖匹配。冲洗创口,彻底止血,咬除骨赘的骨创面要用骨蜡封闭止血。

1.3治疗效果

本组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术后1d下地活动,其中3例下地活动1d后颈背部疼痛、下肢不适,卧床休息1d、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消失。术后12个月随访时1例假体前后缘发生移位骨化。本组均无创口感染、脑脊液漏、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假体移位等并发症。本组随访6~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本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均为优良。

2康复训练

2.1术前康复训练

2.1.1胸锁乳突肌等长收缩训练

加强胸锁乳突肌训练可强化颈椎前屈、后伸功能。①用双手抵住前额,低头,呼气时双手用力与头部对抗。②双手十指交叉置于脑后,头部努力后仰,呼气时双手用力与头部对抗。③左手抵住头部左侧,呼气时头部努力向左倒,左手用力与之对抗,然后换右侧。做各种对抗动作时坚持3~5s,吸气后恢复原位,所有动作重复5次为1组,3~5组/d。

2.1.2斜方肌等长收缩训练

2.1.2.1坐位耸肩运动:患者坐位,双腿并拢,双手握拳下垂,呼气时两肩分别尽力向两耳方向上移,肩抬至最高处时,坚持3~5s,吸气,恢复原位,呼气两肩缓慢下移,向下伸展至最低点时,坚持3~5s,吸气,恢复原位,重复5次为1组,3~5组/d。

2.1.2.2俯立位耸肩运动:患者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俯身向前,躯干与地面保持平行,两肩肌群放松,双手握拳完全下垂,呼气时两肩向上耸起至最高位置,坚持2s,吸气,恢复原位,呼气,两肩缓慢下放,放到最低点感觉到双肩充分向下伸展时,坚持2s,吸气,恢复原位,重复5次为1组,3组/d。

2.1.2.3站立位划船运动: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脊背挺直、抬头、挺胸、收腹,双臂平伸向前握拳(模拟握船桨),呼气同时双肘往后下(双肘紧贴胸壁)用力收缩,缓慢还原双臂至平行位,重复5次为1组,3~5组/d。

2.2术后康复训练

2.2.1手术当天至术后第1天

患者术后可不佩戴颈托,卧床时注意颈部姿势。枕头选择硬度适中、圆形或有坡度的方形枕头。平卧位时,将枕头高度调至12~15cm,放置于颈后;侧卧位时,将枕头调到与肩等高水平,缓解切口疼痛。

2.2.1.1双手握拳、伸掌功能训练:双手十指张开用力伸指,再用力握拳,保持速度均匀,时间以患者感觉双手、上臂酸胀为宜。此项训练可增强双上肢肌力,调整活动协调性[7]。

2.2.1.2双下肢直腿抬高、蹬车运动:直腿抬高运动可增强髂腰肌、股四头肌力量。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下肢伸直,调整呼吸,呼气时缓慢抬起右腿,尽可能抬高,自然呼吸,保持3s,吸气,缓慢落下,在放下右腿时,要控制好速度,双腿交替进行或双下肢同时抬高。训练3~5min为1组,3~5组/d。

2.2.2术后第2~7天

此阶段训练为抗阻训练,主要是维持或增加肌耐力、弹性和颈椎灵活性。可以在术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负荷,即患者双手中可提1~5kg的沙袋,重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

2.2.2.1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张收缩训练:双足与肩同宽,面向墙角而站,双手平肩支撑于两面墙上,呼气同时双肘弯曲,双肩向前、颈背部肌肉收缩,坚持3~5s,吸气,恢复原位,重复5次为1组,3~5组/d。

2.2.2.2颈椎灵活性功能训练: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均可进行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功能训练,此期训练不强求患者每次前屈、后伸角度必须达到35~45°或左右侧屈角度达到45°。

2.3出院后康复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以增加肌耐力、弹性和颈椎灵活性训练为主,掌握好训练方法、节奏和运动量,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训练方法。术后2~3个月内注意乘车安全,佩戴安全带,防止急刹车时颈椎骤然过屈或过伸;睡眠时枕头高度适宜;定时门诊复查,出现不适随时就医。

3小结

DCI非融合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由于临床应用时间尚短,患者对远期疗效有所顾虑,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DCI植入术的方法、目的、优点和国内外成功病例,使之克服畏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围手术期强调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功能训练而未强调颈椎旋转运动,而DCI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症为C3~7的患者,术后早期训练旋转运动后会增加颈椎小关节的压力,加速小关节的退变,而且增加上下终板与植入物之间的磨损,有植入物松动、滑脱、椎体前后缘异位骨化的可能,所以在训练过程中禁止颈椎旋转运动。

参考文献

[1]康永生,高延征.颈性眩晕与神经肽Y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1):1041-1042.

[2]SmithGW,RobinsonRA.Thetreatmentofcertaincervical-spinedisordersbyantervertebraldiscandinterbobyfusion[J].JBoneJointSurg(Am),1958,40-A(3):607-624.

[3]田伟.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5-6.

[4]侯振扬,徐耀增,顾叶,等.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6):4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