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疗

彭杰

彭杰(黑龙江省巴彦县中医院1518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77-02

【摘要】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本病可由不同的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以3型最常见)、腺病毒等。亦可伴细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疗小儿

临床资料

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遗传病、营养不良等病例。每例患儿均有咳嗽、频发喘憋、鼻煽、口唇发绀、呼吸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的表现;其中心力衰竭17例,呼吸衰竭9例,腹胀15例,酸中毒6例。将12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2~6月31例,6月~1岁21例,1~2岁8例;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33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2~6月29例,6月~1岁22例,1~2岁9例;轻度5例,中度23例,重度32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表现】

1.感染是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历史。接触后潜伏期为4~5天。初始出现上呼吸道症状,2~3天后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呼吸困难发展很快,迅速出现发作性喘憋。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低热(或无热)、中等发热及高热各占1/3,一般伴有呕吐,但不严重,多无严重腹泻。由于肺气肿和胸腔膨胀压迫腹部,使进食和喂养困难。喘憋发作时呼吸加速、费力,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喘憋。婴儿呼吸频率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以上,脉搏快而细,150~200次/分。患儿有明显的鼻扇和三凹征,部分面部苍白和发绀。

2.胸部检查时可见胸廓饱满呈桶状,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哮鸣音,偶闻笛音等干啰音,当喘憋缓解时,可有弥漫性细湿啰音、中湿啰音或捻发音。因肺气肿严重致横膈和肝脾下移,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人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典型病儿的血气分析显示PaO2下降和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婴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通气/灌流(V/Q)不均而出现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I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4.胸部X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10%~50%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可发生复发性喘息。在RSV支气管肺炎分泌物中检测到较高水平RSV-IgE特异性抗体的患儿中,有70%患儿具有喘息症状。

5.本病病程一般为5~10天,预后较佳。近年来治疗措施得当,发展成重症者已较少见。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病年龄偏小(2岁以内),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喘憋;体检两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啰音。

2.X线检查胸片显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本病诊断不难,但尚需与支气管哮喘、粟粒性肺结核、呼吸道异物等相鉴别。

【治疗】

1.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和喘憋。

(1)一般治疗:室内增加空气湿度极为重要。重症病例合理应用雾化吸入,对患儿有一定帮助,可稀释痰液,易于咳出。一般雾化可与给氧同时进行,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应抬高头部和胸部,以减轻呼吸困难。缺氧明显时最好雾化给氧。喘憋发作期间,宜用异丙嗪镇静并缓解支气管痉挛,一般口服,每次1mg/kg,每日2次。烦躁明显者可加用水合氯醛灌肠。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近有报道应用硫酸镁静滴亦可止喘,可以试用。

(3)及时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一般先予口服补液,不足时可以静脉补给5%~10%葡萄糖液,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及大量维生素C。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剂量按公式[0.3×体重(kg)×剩余碱(负值)=补给碳酸氢钠(mmol)]计算。

(4)对出现呼吸衰竭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排除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5)并发心力衰竭时,应及时给予地高辛治疗。

(6)抗感染: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双黄连等,如无细菌感染征象,一般不应使用抗生素。如交叉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

2.预防同支气管肺炎。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65-1167.

[3]卢兢.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临床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4):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