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0~3岁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调查

赵晓燕牟晶王昕颖

赵晓燕牟晶王昕颖(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妇幼保健所儿科116013)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0~3岁流动儿童的保健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本区3岁以下儿童398名作为调查对象,将本区212例儿童设为观察组,186例流动儿童设为对照组,调查儿童营养性疾病、定期体检以及五官保健方面的情况。结果本区儿童在生长迟缓、佝偻病、贫血、肥胖方面的检出率均高于流动儿童,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低于流动儿童;本区儿童定期检查的完成率为89.2%显著优于流动儿童32.3%,本区儿童保健卡办卡率高达98.6%,显著优于流动儿童80.6%,二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儿童五官的保健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本区儿童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应加强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保健状况流动儿童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36-02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1],受经济、观念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流动儿童健康保障受到了严重影响,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的保健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此问题已引起了卫生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本区3岁以下398名儿童作为对象,调查研究0~3岁流动儿童的保健状况,现总结如下,以供业内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区3岁以下儿童398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01例,女197例;将本区212例儿童设为观察组。186例流动儿童设为对照组,流动儿童纳入标准:①父母在本区居住5个月以上;②父母和儿童均非本市户口。

1.2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的调查表由保健所儿科人员参考相关文献联合制定,包括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定期体检以及五官保健三项内容。选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人员作为调查员,对其进行统一培训,调查表由家长填写,并且结合了工作人员的询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统计采用t和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营养性疾病的检出情况

本区儿童在生长迟缓、佝偻病、贫血、肥胖方面的检出率均高于流动儿童,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低于流动儿童,具体见下表1。

表1儿童营养性疾病的检出情况

组别例数佝偻病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贫血肥胖

观察组2121(0.4%)5(2.4%)13(6.1%)15(7.1%)5(2.4%)

对照组1860(0%)9(4.8%)7(3.8%)10(5.4%)0(0%)

2.2儿童保健情况

本区儿童定期检查的完成率为89.2%显著优于流动儿童32.3%,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办卡率方面,本区儿童高达98.6%,显著优于流动儿童80.6%,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体办卡情况见下表2。

表2儿童保健卡办理情况

组别例数系统卡流动卡未办卡

观察组212210(98.6%)0(0%)3(1.4%)

对照组186150(80.6%)5(2.7%)31(16.7%)

2.3儿童五官的保健状况

采用红球和智力测定法检查儿童的眼发育,采用听力筛查测定仪检查儿童听力发育,视诊法行龋齿检查。观察检查结果,两组儿童见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3。

表3儿童五官的保健状况

组别例数听力正常眼发育正常龋齿

观察组212206(97.2%)205(96.7%)2(0.9%)

对照组186186(100.0%)186(100.0%)3(1.6%)

3讨论

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保健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针对本区0~3岁流动儿童的保健状况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本区儿童在生长迟缓、佝偻病、贫血、肥胖方面的检出率均高于流动儿童,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低于流动儿童,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区儿童进行的体检较为规范有关,除此之外,本区儿童缺少户外活动也为重要因素,由于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的局限性,该结论需日后抽取大样本进一步进行研究。

对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儿童发育中出现的不良情况[2-4],进而在早期进行干预和纠正,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保障。本区儿童定期检查的完成率为89.2%显著优于流动儿童32.3%,本区儿童保健卡办卡率高达98.6%,显著优于流动儿童80.6%,二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儿童五官的保健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区儿童保健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本区儿童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应加强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流动儿童的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瞩目的热点,加强对城市流动孕产妇、儿童的保健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以及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优化传统卫生保健模式,使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得以保障,让本区儿童与流动儿童具有相同的保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张晶,马进,方秉华,姚国英,魏梅.0~3岁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2(10):5091-5093.

[2]林良明,顾雪,米杰.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健康及卫生保健状况[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16(1):50.

[3]何惠卿,龙顺莲.东莞市城区0~3岁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3,3(14):103-104.

[4]李志杼,谢敏,黄敏等.海口市流动人口儿童分布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