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研究胡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研究胡涛

胡涛

湖南省华容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南岳阳414200

【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本院中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纳入45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采用ELISA法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进行诊断。根据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ELISA法的诊断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88.89%,实验组为97.78%,两组相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将ELISA法和常规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进行对比,最终ELISA法的阳性率更高,可以应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中,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的发现病情,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ELISA法;梅毒螺旋体感染;临床检验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为其为透明状,且不容易着色,又被称为苍白螺旋体。梅毒目前是比较常见的性病之一,且近几年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而传染,而胎传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而输送至胎盘,并通过脐带血液循环而传染给胎儿,可导致其全身感染,最终引起胎儿流产或死亡[1]。该病对人体的威胁较大,但如果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就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改善其临床症状,目前针对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检测方式诸多,最常见的包含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以及ELISA法[2]。本次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本院中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并分别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探讨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将其归纳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本院中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纳入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性:26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1-59岁,平均年龄(38.4±3.9)岁;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性:23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3-56岁,平均年龄(37.6±3..5)岁。其中39例为1期,44例为II期,7例为III期。本次研究纳入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梅毒的诊断标准,均无其他严重脏器损伤,且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排除由恶性肿瘤的患者、不配合实验的患者、肝肾等器官严重损伤的患者。对比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且患者的个体化信息差异不会对本次研究成果造成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于检查当日空腹,并于清晨进行静脉采血,总共采取6ml,随后进行离心分离,完成后冷藏等待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进行诊断:将稀释液将VORL抗原稀释后离心沉淀,再加入氯化胆碱和EDTA、防腐剂,血清不用加热灭活,因为氯化胆碱就具有灭活的功效。

实验组患者采用ELISA法诊断:将VORL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然后选择医院现有的酶标仪,根据试剂盒上的操作标准进行检测。

1.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主制定的表格记录最终的诊断结果并对比,分析ELISA法的诊断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阳性率和阴性率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88.89%,实验组为97.78%,两组相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

3讨论

梅毒可分为I期、II期和III期、先天梅毒和潜伏梅毒,其具体症状均不相同,I期梅毒的患者,通常为硬下疳,且好发于肝门、阴唇、冠状沟等位置,一般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的一周或数周后出现硬下疳,当1-2周后则可以看到其淋巴结肿大[3]。

II期梅毒的患者,就能够看到梅毒疹,且可以直接对皮肤和心血管造成影响,此时血清检测率可高达100%,若在II期时患者未及时诊治,就很容发展为III期梅毒,其皮肤表面黏膜会有明显的损伤,且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加重,治疗的难度会显著增加。

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症状会越发严重,所以应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就医诊治,有利于尽早的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目前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虽然效果良好,但其还是存在一定的漏诊率,而ELISA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USR法,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4]。

医疗人员可以根据最终的诊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不仅能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另外,梅毒主要是通过性传播传染,所以被检出的患者应停止性生活,并寻找传染源,可以避免其再次传播[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将ELISA法和常规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法进行对比,最终ELISA法的阳性率更高,可以应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中,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的发现病情,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福刚,于翠华.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2):101+163.

[2]刘秀娟.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3):10601+10603.

[3]孟保福,宋红林,李翠芬.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0):4611-4613.

[4]何克钢.224例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及敏感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6,13(04):787-788.

[5]张小洁,周丽君,金道植.梅毒抗体两种方法共同检验重要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