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99块油藏地质开发李彩灵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文99块油藏地质开发李彩灵1

李彩灵1苏军2聂川2候国栋2

1、濮东采油厂桥口采油管理区河南省濮阳市457001;2、濮东采油厂河南省濮阳市457001

摘要:采油地质工作者应树立“地下认识是有限的,地下潜力是无限的”的理念,强化人在油田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学习,扎实的工作,不断破解开发难题,创新开发思路,开创老油田开发新局面,为油田的增油上产发挥力量。

关键词:基本概况;地质特征;技术政策;指标预测;效果分析

文99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的南端。油藏类型为常压低渗油藏,目前探测含油面积:4.21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42万吨,标定可采储量:54万吨,标定采收率为22.3%。从目前的构造特征来看主要是整体格局由徐楼断层和东倾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构造。区内构造简单,地层西高东低,倾向东南,倾角16°-20°左右。

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以及前缘席状砂6种沉积微相。

一、油藏开发历程及现状

①、产能建设(1983~1986年)

1982年文99井试油投产发现该油藏,1985年编制开发方案,原油产量可观阶段末,区块累计产油2.08万吨,采出程度0.91%。

②、注水开发阶段(1987~1989年)

该区块于1987年试注,1987年10月见到注水效果见效增油明显,成功实现了从弹性开采到注水开发的转变。

③、产量递减阶段(1990~2002年)

该块储层单一,随着主力层见效水淹,分注工艺技术不过关,差层没有形成有效接替,井况恶化影响,井网变得不完善,区块含水迅速上升,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南部扩边阶段(2003—2005)

2003年,油藏南部滚动扩边成功,钻预调整井和滚动井配套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

⑤、综合治理阶段(2006—至今)

随着文99南主力层逐步水淹,产量降幅较大,后期通过一系列井组精细调整措施,以及利用水力喷射压裂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使得油藏产量基本稳定。

二、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井下技术状况差,井网损坏严重,导致井网控制程度低,区块井况有问题井占总井数的38%。井损井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套损无法利用井,同时,井况损坏,造成其它正常井也因注无采或有采无注低效关井。现井网对区块储量的控制程度59.0%,动用程度为39.8%。

2、层间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层间调整难度大

纵向上储量动用差异大,且二类层动用难度大。一方面受井况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层间间隔小,平均层间隔层只有3m;

结果:水井难以实施分注,油井难以分层改造,导致主力层水淹后,二类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产能接替。

三、剩余油及开发技术研究

利用沉积微相约束下的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相控剩余油研究,将小层平面图与沉积相图二者叠合,利用油藏工程方法有趋势性的绘制含水分级图,进行剩余油研究。

储量基数小,储层物性差,变化块,多呈透镜体,或处于区块边部,较难注采完善,不作为挖掘重点。从分相带来看: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剩余油最为富集,可以通过河道注水,侧翼压裂引效或径向水平井的方式挖潜。

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1、层段组合研究,储量丰度不高。文99块含油面积4.2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42万吨,储量丰度57.4吨/平方公里。

含油层段小,层间隔层小。主要含油层位S2下4-5砂组,平均含油层段只有35m,出油小层8个,隔层一般在2-6m。在S2下4-5与S2下8-11号小层之间以及S2下8-11与S2下1-5小层之间隔层较厚,分别达到5.7米和5.6米,具备分段开发的条件,原油物性相近。

结论:根据层系、层段组合原则,认为文99不具备细分层系的物质基础,可采用一套井网分三段进行开发。

2、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①、分类小层极限注采井距研究;

②、不同井距条件下储层连通情况;

③、历史见效状况分析。

二类层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合理注采井距应为水井极限注水半径与油井极限供油半径之和。文99块地下原油粘度为8.24mPa.s,按注水井井口注水压力35MPa,油井生产压差为10MPa计算,一类层极限注采井距应为376m,二类层极限注采井距应为191m。

二类储层注水开发可行性论证,从该油藏历史见效情况看:河道-河道井组类型,注采井距在210-500m之间,平均357m,侧翼-侧翼井组类型,自然见效井距平均200m,大于200m的可以通过压裂实现引效。

四、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效果

(一)、精细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实现滚动新突破

(二)、精细注采调整,实现二类层有效动用

(三)、通过水利喷射压裂改善差异相带剩余油挖潜效果

五、效果评价

①开发指标逐步改善;②日注水上升;③含水下降;④地层能量基本稳定;⑤双递减减缓。效果评价地层能量基本稳定

结论:地层能量基本稳定。下步一是加大水井工作量,及时补充地层能量,二是实施小泵深抽,进一步放大生产压差。

双递减减缓

自然递减减缓的主要原因:通过井组精细调整及强化注采管理,见效井含水上升加大递减较上年大幅减缓。

六、指标预测

(一)部署原则

部署原则:利用老井,采取一套井网分三段开发,在分小层部署的基础上,叠合考虑,优选挖潜层段

一类层在河道注水的的基础上,利用压裂或径向水平井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二类小层通过打塞、分注、调剖等手段建立二类层注采井网,实现二类层的有效动用。

加大降压增注力度,改善注水状况;

1、通过新钻井缩小井距,完善注采井网

2、通过大修关键注采井点,恢复注采井网

(二)效果预测

根据文99块近几年的开发趋势及精细调整工作量的实施,区块将继续保持产量稳中有升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潘丽妹,谈油田开采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J]科技信息2011.07:344-345;

[2]叶建阳,叶向德,石油工程环境保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王瑞和,石油天然气工业概论;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4]石油工业出版社《辽河油田第30届青年油水井分析比赛论文集》,2015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