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德育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医学院校德育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岳丽君

岳丽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150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80-02

【摘要】本文从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构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医学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论证德育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是培养个体的好思想好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途径,而德育教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相关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心理疾病的高发病率己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大问题,多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执,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教育方法等因素。所以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系统地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重视起来,提到日程上来。

(二)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发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8-20岁这一年龄,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对病人实行心理护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作为培养医学护理人才摇篮的医学院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对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合格医务工作者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构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21世纪对卫生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构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应从“三培养”和“三指导”入手。

(一)“三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其行为举止才会得体,才能努力发展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反之,则可能自以为是或自轻自贱,以至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青少年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因此应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特点有一定了解,进而树立正确自我价值观。

2、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意志

情绪与学习效率、身体健康密切关系,学生情绪特点是变化强烈并带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因一点小事而得意忘形,也可能因一点委屈而懊脑不己。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控制的方法。如语言调节,行动转移,释放法等以解除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和抗挫折、抗压力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要求相符,应教育青年追求积极的社会生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二)“三指导”

1、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和消除不良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学生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别人交往;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则没有友伴,与集体格格不入。因此应教会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有良好的交往态度和方式,掌握适应环境的技巧,指导学生改善和消除不良人际交往的障碍。

2、指导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进入医学院校之后,面对着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掌握又相对滞后,许多学生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产生厌学和考试焦虑等许多消极情绪。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坚定职业信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调整不良学习行为,学会科学用脑,消除过度焦虑急于求成等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3、指导学生的就业心理,做好积极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许多同学对前途担忧迷茫,对将来分配问题忧心忡忡,有的同学对险峻的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因此要加强择业心理指导,解决焦虑、困惑等消极心理,增强心理免疫力,做好积极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医学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设立心理信箱,或通过校园广播,报刊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聘请心理专家定期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外心理辅导讲座,或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引进心理量表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二)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从根本上改变长时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在各专业各年龄段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课程应从符合医学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出发,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除开设心理健康课以外,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首先要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中不出现失误。各学科教师应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谐教学,愉快教学,端正教学思想,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良好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总之,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会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