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探讨

赵航

赵航

(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mherstUSA01003)

【摘要】网络成瘾,又被称之为网络过度使用或者是网络病理性使用。这种心理学病症乃是由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该心理病症的特征主要为:无节制地上网,并且不顾及时间;越长的上网时间越能使自身得到满足感;如果一段时间不能上网,将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交往,甚至产生厌世的恶性情绪;为了隐瞒自己的症状,不惜向他人说谎,来证明自己并不痴迷于网络等。这种上瘾症状在主观概念上与药物成瘾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可是当前针对该症状的测试工具以及治疗方案却又非常局限。故此,本文针对网络成瘾这一心理病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希望能为该症状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学依据病态网络使用心理治疗自我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94-02

“网络成瘾症”,在英文当中将其称之为InternetAddicitionDisord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高德伯格在一九九零年提出的。伴随着全球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成瘾已然成为了一种真实存在的普遍性客观状况,并且随着患上该症的人数日渐增多,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其中,美国的心理学会在一九七七年便公开承认了“网络成瘾”这一心理学病症的学术研究价值。这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随之日渐发达,网民更是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任何一种科技的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发展也不会例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大众化,我国网民因为网络成瘾而随之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扑面而来,这成为了现代化、科技化为其带来的新病症。当前,与“网络成瘾症”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已然成为了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科研热点,本文便针对该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该病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份有效的借鉴建议。

一、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学界说阐述

网络成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学者高德伯格在一九九零年提出的,可是至今为止,随着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多,它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官方明确的心理学定义。阿姆斯特朗对于网络成瘾的概念曾做过比较全面的描述,他认为网络成瘾乃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网络成瘾者大都具有身体行为以及心理冲动控制上的问题。网络成瘾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种症状:网络关系成瘾、网络性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以及电脑成瘾。而对于网络成瘾这种现象的概念,中国的研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界说理论:因重复使用网络而逐渐导致的一种慢性的或是周期性的网络着迷状态,并且其心理上产生了难以抗拒,渴望再度使用的强烈欲望。与此同时,还会产生希望增加网络的使用时间的张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强烈快感会在心理上以及生理上存有依赖。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成瘾”这一专业性术语,指的是有机体对于某种药物抱有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依赖,而个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于化学物质的依赖有本质上的不同。故此,此种现象不应当由“网络成瘾症”来描述,而应该用“病态网络使用”来形容。

二、网络成瘾症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分析措施

(一)网络成瘾症的心理诊断量表

因为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对网络成瘾症的概念理解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故此,直至今日也尚未形成统一正式的有关于网络心理成瘾症状的心理学定义判定标准。故此,心理学家们皆依照个人对心理成瘾症的概念理解而制定了一些用来诊断评估网络成瘾症的心理诊断量表。在这些诊断量表当中,心理学家Davis与Young的诊断量表为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其中部分量表存在缺少信度及效度报告的情况。

1.心理学家Young所制定的网络成瘾症心理鉴别诊断问卷

心理学家Young依照美国精神疾病相关诊断要求中的病态赌博诊断标准为例,为网络成瘾症专门制定了一套心理鉴别诊断问卷。可是,随着这份诊断问卷日益被广泛使用,它在测量学中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其具体的弊端表现如下:其一,测量工具中的名称以及题目选项过于明显,非常容易让被试者知晓这次的测验目的,这将会触发被试者的逆反心理,从而得不到真实有效的信息结果;其二,测试的题目以及选项都没有长期预测性,仅仅是简单的定义与描述患者的病态症状,这对未来对患者制定心理治疗方案起不到太大的促进作用;其三,这套诊断问卷并非严格按照策略学的程序进行编制,不具有专业性;其四,由于专家与学者对于“网络成瘾”这一现象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故此,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份量表依然报以怀疑态度。虽然说Young的这套诊断量表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可是直至今日,它依然在网络成瘾症的研究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心理学家Davis所制定的《戴维斯在线心理认知量表》(英文简称为DOCS)

此份诊断量表乃是七级的自陈量表。在量表当中明确包含了五个因素的测试,分别为:安全感因素、社会化因素、压力应对因素以及孤独现实因素。这份量表针对于Young的量表而言,有了一些优化与改进:其一,被试者无法通过名称便可以清楚测试的内容;其二,该量表内容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但是,在Davis的诊断量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那便是依然没有见到信度以及效度的报告。

3.中国心理学家陈淑惠所制定的《中文心理网络成瘾量表》

该表格内容是以大学生作为样本,而进行量表编制的。这份量表中包含了五个心理因素,分别为:强迫性依赖上网行为、戒断上网行为与退隐上网反应,网络成瘾的耐受性、上网时间管理问题以及人际交往健康问题。这份诊断量表具有了比较理想的信度及效度。在一九九九年所测试的信度值为0.83,而在二零零零年所测试的各项因素系数值为0.71-0.83,全表一致性的内部系数值为0.93。

4.互联网相关成瘾的心理及身体行为量表

有台湾学者将国外心理学家Brenner所编制的“互联网相关成瘾的心理及身体行为量表”进行了翻译,该诊断量表的内部系数值为0.931。

5.其他网络成瘾症测试相关诊断量表

部分研究学者会根据个人对网络成瘾症的理解,而制定单独的量表。例如说张君兰与李涛曾经使用过自己制定的“网络成瘾倾向的调查问卷”;而还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也使用过欧居湖所编订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症状鉴别问卷”。

(二)网络成瘾症相关资料的获取方式

按照目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关于网络成瘾症的相关研究资料其获取方式大部分都来自于自测量的方法,特别是问卷测量的方法。所以,在许多相关实验中,都可以看到问卷测量法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出现在被试者的面前。可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逐日普及,心理学家们也必须开展一种全新的测验方式,那便是网络在线调查。对于网络成瘾症的患者,更是有别于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网络调查的可实行性非常大。除此之外,还有较少部分的研究资料是来自于实验法的。曾经有学者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来对患有网络成瘾症的患者进行其内隐的态度调查。但是这种实验方式在网络成瘾症的心理研究领域中,非常罕见。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单纯的用一条线来诊断网络成瘾症似乎是不太合适的,这是片面的,并不够可观。所以,他们采取了个性案例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众多方式来深入网络成瘾者的生活,希望了解到患者的整个心理动态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可观效果。

(三)网络成瘾症的数据分析方法

在当前的网络成瘾症的心理研究中,有两种数据分析方法:一种是定量数据分析;另一种是定性数据分析。这两种的实际使用情况可谓不分伯仲。在针对某位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一般在初期会采用定性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定量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相比而言,两者皆有利弊。在当前的网络成瘾症心理研究中,又出现了第三种结合式方法,被称之为互补探索性数据分析。这种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该数据分析是动态的;其二,该数据分析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套数据方法的优势;其三,可以设计平行以及相关研究数据。

三、诠释网络成瘾症状促成因素的心理学观念模型阐述

(一)心理学家Young的ACE理论模型

A指的是网络中的匿名性,C指的是网络中的便利性,E指的是网络中的逃避显示性。心理学家Young认为,之所以因为网络之中存在着这三种特性,故此人们陷入网络世界,便无法自拔。

(二)心理学家Davis的认知-行为的理论模型

这种理论模型认为,导致患者产生网络成瘾症状的核心因素便是因为错误的认知,这乃是造成网络成瘾的必然条件。而错误趋向及生活时间也是促发网络成瘾的主要条件。

(三)失补偿的假说

这种假说中对于网络成瘾的定义为:上网行为乃是青少年其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受到阻碍的一种补偿式表现。如果将这些补偿在真实生活中给予切实的补偿,让他们恢复到心理上的常态发展,那么网络成瘾的症状自然而然会得到显著改善。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成瘾这一症状乃是与药物成瘾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诸多细节差别的心理学病症。既然网络成瘾是患者的心理上对网络充满依赖,那么便需要“对症下药”,从心理的层面上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寻找到有效的治疗策略。虽然网络成瘾这种新的现象还存在着颇多争议,并且该症状的概念也缺乏一种统一科学的判定标准,但是这些因素都不应该是制约网络成瘾现象研究发展的理由。所以,虽然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乃是一件持续发展状态的事情,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心理学研究人员认真分析、勤于收集数据并且仔细观察,终有一日,能够得出更为客观的解决方案,为网络成瘾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05).

[2]郑燕.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12).

[3]高素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8).

[4]郎艳,贾福军,李恒芬.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11).

[5]唐志红.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及心理风险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