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阻肺体位和排痰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浅谈慢阻肺体位和排痰护理效果

何雪芳郑俊春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鄢城街道办事处卫生院护理部急诊科441400

【摘要】目的:对慢性肺阻体位及排痰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慢阻肺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干预并对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倾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85.71%;高枕右侧卧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93.75%;半坐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93.34%。本次所选62例慢阻肺患者经过护理,满意度为96.77%。结论:由此可见,对不同慢阻肺患者采取不同体位的排痰护理,有助于患者排痰,并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慢阻肺;体位护理;排痰护理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常提及的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大多是慢阻肺。通常,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出现气流受限但不完全可逆时即可诊断为慢阻肺[1]。慢阻肺以进行性的气道阻塞及气道内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症状为:长期性的反复咳嗽及喘息、咯痰,日久则演变为肺心病,若患者不进行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对机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损伤,科学合理的医护措施能够使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对慢阻肺的体位及排痰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讨论研究,现将讨论研究结果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慢阻肺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男性,30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7~75岁,平均年龄(62±1.13)岁;20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例,肺心病患者28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14例;采用前倾位排痰患者14例,采用高枕右侧卧位排痰患者33例,采用半坐位排痰患者15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确诊为慢阻肺且伴随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及痰液阻塞症状,本次研究经我院院委员会批准同意,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字同意。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精神异常患者。

1.3护理方法

所选患者在护理前均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检查,并有效掌握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如:生命体征、病情状况、胸线片、病历等。护理措施不单纯以患者的慢阻肺病症来制定,而是结合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状况来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强护理的精确性、有效性及针对性。慢阻肺患者的护理以治疗和预防为目的,使用体位排痰护理、常规排痰护理等多种护理措施,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1.3.1体位排痰护理

(1)前倾位排痰。该体位的排痰护理适用于具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及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该护理方式在本次研究中运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患者。体位排痰护理时,患者取前倾位,护理人员与患者胸前放置一张小桌,患者身体微微前倾并趴于桌上。患者头部下垂,目的是使腹腔中的内容物及膈肌充分下移,增大胸廓的容积,进而使肺活量增大,同时使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量增加;另外,前倾位还能有效减轻患者心脏前后的负荷并改善肺部瘀血的症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正确姿势坐于床上,患者两腿保持自然伸直状态,护理人员患者的床头升高,患者稍微将身体前倾,此时,护理人员将小桌放于患者两腿和前胸上方约30厘米处以便支撑患者头部及手臂,同时,于患者背部放置一个靠背,目的是让患者在排痰过程中保持较为舒服的姿势,之后协助患者进行排痰。

(2)高枕右侧卧位排痰。该体位的排痰护理适用于没有明显呼吸困难症状且病情较轻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护理时,患者取右侧卧位,护理人员将30厘米高的枕头放置于患者头部下方或将患者床头调高30度,把患者的左手放于胸前或右臂部位,患者右手自然置于枕旁或伸直均可;另外,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右肩部位放置一枚软枕以此减少或者避免患者在排痰过程中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该体位的排痰护理能够减轻患者心脏及胃对肺部造成的挤压,并且能够缩小患者胸腔的容积从而增强患者肺泡内部的气体交换能力。

(3)半卧位排痰。该体位的排痰护理适用于肥胖、腹部膨隆或不能采用前倾坐位及高枕右侧卧位排痰的患者,护理时,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床头升高,或在床头处放置靠垫,以此将患者的上身抬高,患者屈膝,将枕头垫于膝下。该体位的排痰护理能够使患者膈肌下降进而扩大胸腔的容量,增加肺活量的同时,有助于呼吸顺畅。

1.3.2常规排痰护理

(1)湿化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饮水,目的是使患者的呼吸道湿化便于排痰。通常情况下,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保持在2千毫升左右,每间隔15分钟左右饮一次水,每次的饮水量为40毫升左右。另外,护理人员要随时对病房内的湿度进行调节,使病房内的湿度在60%以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湿润的外部环境。

(2)勤为患者翻身。护理人员要勤为神志不清及卧床静养的患者翻身,目的是防止患者肺泡萎缩或出现肺不张的情况,并且有利于患者排除痰液。通常情况下,患者每2小时需翻一次身,痰量过多的患者需每15分钟翻一次身,为患者勤翻身能起到引流作用,有助于患者排痰。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速度要适中,翻身时配合拍背并嘱咐患者进行深呼吸,这样做能促进痰液排除。

(3)为患者拍背。护理人员需适时为痰液较多并且较难排出的慢阻肺患者拍背,并与患者的咯痰配合。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拍背时需掌握正确的要领,具体的拍背操作方法如下:护理人员一手五指呈杯状并拢,指腹着落,轻敲患者背部,敲击时需手腕放松,沿患者支气管部位进行敲击,由边缘至中央,由下至上,敲击力度均匀,各部位的敲击时间为1分钟左右。另外,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在敲击的同时进行深呼吸,以便排痰。护理人员需注意的是:患者饭后1小时之内不宜拍背,否则会引起呕吐;为患者拍背时需让患者保持则卧位,拿掉枕头,以便引流痰液。

(4)引导患者咳痰。咳痰的目的是排痰,在上述排痰护理实施后,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进行咳痰,引导方式为: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并要求患者在呼气时咳嗽,以此方式重复数次直至痰液排出。若患者痰液到咽部或气管处无法排出时,医护人员可用双手对患者上腹或下胸部进行压迫,同时要求患者用力咳嗽以便将痰液排出,必要时可借助吸痰器辅助患者排痰。

1.4评定标准

护理后,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使用不同体位的排痰护理并对排痰效果进行比较,(1)效果良好:患者排痰顺畅,且未借助其他排痰手段或仪器。(2)效果一般:患者借助其他手段或仪器顺利排痰。(3)无效:患者未能顺利排痰,有效率=(效果良好例数+效果一般例数)/该体位护理患者例数×100%。同时,对都所选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使用我院自制调查表,采取计分制,满分为100分:(1)较满意:≥85分;(2)满意:≥65分;(3)不满意:<65分。满意度=(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护理结果

2.1不同体位排痰效果比较

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使用不同体位的排痰护理,并对排痰效果进行比较:前倾位排痰患者14例,其中效果良好10例,效果一般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5.71%;高枕右侧卧位排痰患者33例,其中效果良好30例,效果一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75%;半坐位排痰患者15例,其中效果良好13例,效果一般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34%。

2.2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次所选62例慢阻肺患者经过护理,较满意50例,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6.77%.

3.分析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的阻塞性肺病,该种肺部疾病以气管内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且气流受限具有不完全可逆性,通常与机体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有害气体的炎症反应具有关联[2]。慢阻肺是对导致机体肺部气流受阻的肺部慢性疾病的描述,并不是单一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阻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阻肺通常有较长的病程,且治愈率较低,对医疗护理有较强的依赖性,提升慢阻肺患者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顺畅度,有助于临床治疗[3]。本次研究慢性肺阻的体位及排痰护理及效果,结果显示:前倾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85.71%;高枕右侧卧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93.75%;半坐位排痰患者有效率为:93.34%。本次所选62例慢阻肺患者经过护理,满意度为96.77%。与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类似。

由此可见,对不同慢阻肺患者采取不同体位的排痰护理,有助于患者排痰,并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艳花.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生物技术世界,2013,7(2):149-150.

[2]张红玲.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3,4(12):89-91.

[3]周忠杰,汤海霞.80例慢阻肺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4,7(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