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脑血栓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48例脑血栓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仲崇华

仲崇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通过治疗48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发病后根据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选择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54-02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脑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机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60%以上[1]。其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脑血栓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治疗脑血栓一般为溶栓、抗凝、防治脑水肿等,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1岁-68岁,平均57.5岁。

1.2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脑栓塞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栓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栓子数目,范围和部位,急性起病时可有头痛,头晕或局限性疼痛。

1.3诊断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比较明确。

1.4治疗

1.4.1一般治疗卧床及镇静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证的发生。

1.4.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唯一能使闭塞血管即刻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的方法,可缩小梗死面积[2]。尿激酶,剂量100万-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30min,治疗时间窗应控制在发病6h以内。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合成的一种高科技产品为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具有强烈的溶解血栓作用,迅速恢复血流,挽救神经细胞,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用药前要严格掌握脑血栓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用药期间需要细心观察和护理,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1.4.3防治脑水肿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点滴,2-4次/d,一般情况应用5-7d为宜。心、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甘露醇,改为呋塞米;治疗时中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1.4.4抗凝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对人体凝血系统具有明显的延长血浆凝血时间,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作用。血塞通是一种抗凝药物,能增加血管内血流量,扩张脑血管及改善血液动力学,对脑缺血后脑组织海马CAI区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能抑制血管血栓的形成,提高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化剂(t-AP)活性,可以有效地延长凝血时间,对缺氧所导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基本痊愈:失语、偏瘫等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能够自理;显效:失语、偏瘫等症状改善明显,自觉症状有一定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失语、偏瘫等症状部分改善,自觉症状改善不大,生活难以自理;无效:失语、偏瘫等症状、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2通过治疗本组48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

3.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指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以中、老年人多见,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由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可伴有结缔组织病、螺旋体感染等。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起病,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神经系统症状多在数小时、半天甚至1-2d内达到高峰。部分病例病前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眩晕、TIA等前驱症状。根据受累血管的不同,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也有所不同。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非主侧半球病变伴偏瘫失认症,额叶与胼胝体受累可出现精神障碍,如大面积梗死则可有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皮质性失明、眩晕、共济失调,常因病情危重而出现肺水肿、消化道出血、高热,甚至死亡。如双侧脑桥基底部受累可出现闭锁综合征,如小脑后下动脉受累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在治疗脑血栓形成时,治疗指数较高的有r-tPA、蝮蛇抗拴酶和血塞通,但当有溶栓指征,无禁忌证的病例首选r-tPA溶栓,不在溶栓时间窗或有禁忌证的病例主要采用具有相对较好疗效的中药或中医传统药物提取物,其中疗效最为明显的有溶栓类药物蝮蛇抗栓酶和抗凝血类药物血塞通,同时辅助西药烟酸、西比灵等进行中西结合治疗,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的生命得以有质量的延续[3]。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栓应尽早及时治疗,尽可能改善脑的血循环,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脑血栓形成病人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并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使80%的脑血栓形成病人的功能明显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伟,罗德欣,王洪慧等.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6-27.

[2]牙韩华,覃保华.脑血栓的溶栓治疗及中医治疗状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380-382.

[3]赖丰赟.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