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力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论电力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

王准

(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随着企业对现代化管理需求的日益迫切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我国的超大型企业之一,企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技术成熟并有一定通用性的系统架构工程方法。作者选取了企业级监测分析能力、运营控制能力以及分析组织构建方面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国家电网公司利用运营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力运营;监测工作;信息系统

建设运营监测(控)中心(以下简称“运监中心”),充分运用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体系,是国网公司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国网公司“两个转变”的深入推进,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做出了建设国网总部和省(市)两级“运营监测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此举旨在以服务国网公司战略为目标,以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管控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综合管理运营监测平台。实现对国网公司经营管理24小时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业务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对计划预算、资金收支、电力购销、资产全寿命周期、供电服务、产业发展、金融领域等关键流程监测及分析,构建综合化运营管控平台。

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信息化运营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现信息化运营,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构建运营监测信息系统,以此来实现对企业运营的实时监控,实现企业的可视化管理操作。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应用后,能够实时对电力企业运营中的紧急事件、异常和异动等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全面提升电力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

建设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并与企业自身情况有效结合,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先进性和前瞻性,避免财务和物力的浪费,确保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有效性。

1.2可靠性原则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需要实时对电力企业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突发状况,这对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提出了可靠性的要求。只有整个系统运行保持高度的可靠性,才不会发生信息失真或是数据不及时的情况,从而为企业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运营的安全。

1.3可扩展性原则

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做出制度及标准的实时调整,因此,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也必须采取柔性设计,遵循可扩展性原则,使整个系统能够灵活适应电力企业业务的变动。

2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

2.1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视图设计承接业务能力视图设计的内容,根据运监中心对核心业务的需求,通过对业务需求点的总结、分析和归纳,提炼出对应的系统功能,形成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四大系统功能。

(1)外部环境监测

系统中外部环境监测主要功能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监测。

(2)综合绩效监测

系统中的综合绩效监测主要功能包括: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

(3)运营状况监测

系统中运营状况监测主要功能包括:人资集约化、物资集约化、财务集约化、大建设、大规划、大检修、大运行、大营销等业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可及时掌相关部门日常业务开展情况,从而发现各部门绩效与公司整体绩效之间的误差。

(4)核心资源监测

系统中的核心资源监测主要功能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产、其他资源等监测。

(5)关键流程的监测

关键流程监测主要功能包括:计划与预算管理、购售电管理、资金收支全过程管理、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重点业务的管理、物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业扩报装的管理、电费金额管理八个方面。

2.2集成设计

运监系统集成关系包括两部分,分别是运监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集成关系和运监系统与外围系统间集成关系。其中内部子系统包括运监工作台、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管理工具、流程监控平台及可视化展示系统;外围系统主要涉及门户系统、GIS系统、统一视频系统、协同办公及其它业务系统。

系统间集成实现技术主要以界面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三种方式为主。对于需集中展现相关业务系统的功能页面,可采用界面集成的方式实现,此种方式可以减少使用者在不同业务系统的频繁切换;对于系统间数据共享且涉及到大规模数据传输、迁移的情况,可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实现;对于系统间信息交互及数据共享且涉及到少量准实时数据传输、消息传输,可通过应用集成方式实现。

为了避免在不同业务系统中频繁切换,运监系统的界面集成是将相关的几个界面在运监系统中的一个界面中集中展示。界面集成不会对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因此此种方式对原有业务系统影响较小,仅需提供相关功能页面的URL地址或接口即可实现集成。

为了避免大规模数据传输、迁移的情况,大多数企业采用数据集成的形式,主要指将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为应用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运监系统的数据集成发生在国网总部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中心,将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源按需集成到运监系统数据源。

2.3部署设计

部署单元设计。按照系统“两级部署,两级应用”的要求,结合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逻辑部署单元包含可视化平台部署单元、数据资源管理部署单元、BAM部署单元、工作台应用部署单元及数据库部署单元。

系统逻辑部署设计。根据业务应用,进行逻辑部署单元划分。运监系统逻辑部署单元由运营监测工作台部署单元、指标监测应用部署单元、流程监控应用部署单元、决策分析应用部署单元、数据中心应用部署单元、可视化展示应用部署单元、数据资源管理应用部署单元7部分组成。根据部署单元设计成果,定义逻辑部署节点及节点承载的部署单元。

系统物理部署。按照“数据存储与分布”设计思路,运监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可以分为新增和在现有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流程集成平台基础上进行利旧或扩展服务器两种部署模式。新增服务器主要包括:实现对可视化展示应用进行部署所需的应用服务器;实现对指标监测及运营支撑系统工作台进行部署所需的应用服务器;实现对支撑运营定制分析、模拟预测应用部署所需的应用服务器;实现对整个运监中心工作台、业务管理数据进行支撑的运营监测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可视化展示数据存储的数据库服务器。新增服务器应用部署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量在满足性能及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利旧或扩展服务器部署部分:现有各省(市)公司数据中心是运监中心信息支撑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指标计算、运营分析模型建立的主要硬件支撑平台,主要部署ETL数据处理程序及商业智能分析程序。在现有数据中心硬件不能满足运营监测数据处理性能要求和指标数据存储空间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相应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扩展。流程监测应用可直接部署于各省(市)公司流程集成平台(BPM)。

总之,电力企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能源供应,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供电需求的增加,对电力企业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对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架构设计进行创新,提高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以此来提高电力企业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云.运营监测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探讨[J].低碳世界,2017,(17):97-98.

[2]岳超.宁夏电力公司运营监测系统应用及功能拓展研究[D].宁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