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的Meta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6

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的Meta分析

唐晓健1孔繁斗2

1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52000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6000

中文摘要

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中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增长迅速。I期子宫内膜癌的传统治疗方案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然而,许多尚未生育的年轻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近年来孕激素在年轻早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肯定,但是对于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未达成共识。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妊娠时机及生育后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OVID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CochraneLibrary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所有关于40岁以下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应用孕激素治疗的文献,检索语言限于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不限。纳入原始研究资料,进行资料提取并核对,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利用R软件(R2.13.1)做单个样本率的Meta分析,对疾病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以及治疗后孕产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根据上述检索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后共有10篇文献入选,共有391例患者,提取相关资料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孕激素治疗的总完全缓解率57.07%,CI[0.5111;0.6282],总的复发率35.37%,CI[0.2786;0.4367],总的妊娠率36.19%,CI[0.3046;0.4234],总的分娩率34.22%,CI[0.2819;0.4081]。

结论:

1、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总完全缓解率57.07%,总的复发率35.37%,且完全缓解后复发以及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接受全面分期手术后,其预后较直接手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表明孕激素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2、孕激素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总妊娠率36.19%,总分娩率34.22%,表明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有效的。

3、完成孕激素治疗后积极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有望提高妊娠率及分娩率。

4、保守性手术(如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治疗较单纯应用孕激素治疗安全,妊娠率高。

5、建议完成生育后立即行全面分期手术,未手术者需密切随访,定期宫腔镜下诊刮监测内膜情况。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孕激素保留生育功能Meta分析

前言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3.9%,平均发病年龄60岁,大约有75%的发病人群为50岁以上的女性,小于40岁的患者约占5%[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中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增长迅速。

I期子宫内膜癌的传统治疗方案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4],根据术中及术后的病理结果判断是否给予辅助放疗、化疗等,使患者彻底失去生育功能。但许多年轻患者还没有生育,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妇女是在做不孕检查时发现的子宫内膜癌[5],因此,这部分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幸运的是,年轻内膜癌患者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出现早,且多为早期、高分化、雌激素依赖型,预后相对良好。

理论上来讲,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雌、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或抑制剂对疾病应该有治疗作用,使应用药物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以保留生育功能成为可能。Randall等甚至认为,使用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的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是一种可以替代子宫切除术的安全选择[6]。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已有近500例患者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但是,其绝大多数为病例报道或回顾性分析。目前对内膜癌保守治疗仍未形成规范的治疗体系,对于治疗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共识,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搜集已经发表的国内外有关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以期保留生育功能的文献,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数据。对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妊娠时机及生育后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纳入标准

(1)用英文或中文描述的已发表的研究;

(2)患者年龄小于40岁;

(3)临床分期为IA期(FIGO2009);

(4)高分化;

(5)所有的患者均为原发初治的患者,均应用了孕激素或合并其他药物治疗,定期刮宫评价治疗效果,并给予一定时间的随访;

(6)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1.2排除标准

(1)实验对象为实验动物或者肿瘤细胞的;

(2)患者年龄超过40岁的;

(3)临床分期不是仅限于IA期,分化程度不是仅限于高分化的;

(4)非原发性的子宫内膜癌(如转移癌);

(5)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响预后的;

(6)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如合并卵巢癌、乳腺癌等;

(7)重复发表、质量差、资料不全、随访不完整等的文献。

2.检索策略

2.1检索范围

检索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OVID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等,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不限,检索语言限于中文和英文。

2.2检索词

主题词包括:子宫内膜癌,孕激素,孕酮,辅助治疗,Endometrialcancer,progestintreatment。

自由词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恶性肿瘤,子宫内膜肿瘤,子宫体癌,内分泌治疗,激素治疗,孕激素治疗,孕酮治疗,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治疗,早期,IA期,40岁,年轻,endometrialcancer、endometrialcarcinoma、uterinecancer,uterusneoplasm,progesterone,Progesteronetreatment,adjuvantProgesteronetreatment,MedroxyProgesteroneacetatetreatment,hormoneandprogestintherapy,megestrolacetate,conservativetherapy,fertilitypreservation,earlystage,stageI,young,age40等。

3.文献筛选

首先阅读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并根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详细阅读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4数据提取

(1)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文献题目、作者、研究时间、研究地点、发表时间和发表的期刊杂志以及期刊影响因子。

(2)纳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应用孕激素剂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例数、孕产次、复发以及有无肿瘤生存等情况。

5统计方法利用R软件(R2.13.1)做单个样本率的Meta分析。

结果

1.检索结果

根据上述检索方法并通过严格筛选,仔细阅读全文,最后共有10篇文献入选,共有391例患者。

下面对入选文献进行简单的描述

(1)Gunderson2012[10]

Gunderson等对2004—2011年发表的45篇有关年轻IA高分化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英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共有280例患者,分别有49%的患者应用醋酸甲羟孕酮MPA)和25%的患者应用醋酸甲地孕酮(MA)进行治疗,结果共有53.57%(150/280)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中位缓解时间6个月(1~l8个月),35.4%的患者在完全缓解后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4~72个月)。45篇文献中有38篇提到了妊娠及分娩情况,有86例患者至少妊娠1次,成功分娩86名活婴,其中部分为自然受孕,部分应用了辅助生殖技术。

(2)王华英2006

王华英等对1996-2004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年轻IA期高分化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的文献中的56例患者以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6例患者进行分析。文献报道的病例,有82.15%(46/56)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其中有23.91%(11/46)患者在完全缓解后出现复发,复发患者中有7例再次应用孕激素治疗,后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对于初次治疗无效和复发后行二次治疗无效的16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其余15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治疗患者成功妊娠41次,共分娩40名活婴,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治疗的6例患者,4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分别于治疗后的10和12个月出现复发,同样对于治疗无效和复发的4名患者给予手术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无瘤生存,6名患者均未成功妊娠。

(3)单波等2012

单波等对2006-2012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4例应用孕激素保守治疗年轻IA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给予口服醋酸甲地孕酮160mg/d,每3个月进行1次诊刮,并根据病理结果进行疗效评估,无效者立即行行手术治疗,完全缓解者巩固治疗3个月后后进入下一随访阶段,结果78.57%(11/14)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其中27.27%(3/11)的患者完全缓解后复发,其中1例复发患者要求再次应用醋酸甲地孕酮后获得完全缓解,另2例给予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9-60个月),共有2例患者成功妊娠,分娩1名女活婴。

(4)张斌等2007

张斌等对1996年-2006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应用孕激素治疗年轻I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6/10)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平均时间5.5个月(范围3~8个月),1例获得部分缓解,3例治疗无效。有16.67%(1/6)的患者完全缓解后复发,对于治疗无效和复发者给予手术治疗,随诊9-5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患者均未成功妊娠。

(5)其余6篇文献均为国内外回顾性病例分析,例数均少于10例,在此不一一赘述,关于所报道的患者的孕激素类型、完全缓解例数、复发情况、孕产次等情况,详见表1.

2.数据提取结果

2.1在入选的10篇文献中,共有391例患者,提取患者量、完全缓解量、复发量、孕产次等信息,结果如下:

2.2从入选的资料完整的6篇文献中,提取完全缓解后复发及治疗无效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例数,发生疾病进展的例数、疾病预后,结果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位随访39.5个月,34例接受手术的患者,5.88%(2/34)出现疾病进展,97.06%(33/34)的患者无瘤生存,仅2.94%(1/34)的患者术后复发。

3.Meta分析及结果

根据表1中的数据,对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妊娠率及分娩率进行单个样本率的Meta分析,并以森林图的形式展示,结果如下:

3.1孕激素治疗的完全缓解率

孕激素治疗总的完全缓解率58.51%,CI[0.5285;0.6395],异质性检验结果P=0.0004I2=51.1%,P<0.05,说明结果具有异质性,同时根据森林图,考虑异质性可能是由偏离森林图的部分病例造成(如[14、26、39、63、68、72]),(详见图1);剔除该部分文献后,重新进行完全缓解率的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P=0.0823I2=28.8%,异质性变小,P>0.05,分析有意义,重新计算完全缓解率57.07%,CI[0.5111;0.6282](详见图2)。

3.2孕激素治疗的复发率

此处统计的为获得完全缓解后又出现复发的患者,所以,将影响完全缓解率异质性结果的文献删除,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1027I2=26.6%,P>0.05,分析具有意义,总的复发率35.37%,CI[0.2786;0.4367],(详见图3)。

3.3孕激素治疗后成功妊娠分娩率

孕激素治疗后总的妊娠率为36.88%,CI[0.3144;0.4267],异质性检验结果p=0.0002I2=52.8%,P<0.05,具有异质性,考虑异质性可能是由偏离森林图的部分病例造成(如[22、30、34、63等]),(详见图4);剔除该部分文献后,重新进行妊娠率的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P=0.0641I2=30.7%,异质性变小,P>0.05,分析有意义,重新计算妊娠率36.19%,CI[0.3046;0.4234],(详见图5)。

总的分娩率35.78%,CI[0.3014;0.4184],异质性检验结果P<0.0001I2=59.5%,P<0.05,具有异质性,考虑异质性可能是由偏离森林图的部分病例造成(如[14、21、25、34、37等]),(详见图6);剔除该部分文献后,重新进行分娩率的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P=0.0633I2=31.6%,异质性变小,P>0.05,分析具有意义,重新计算分娩率34.22%,CI[0.2819;0.4081],(详见图7)。

4发表偏倚

发表偏倚是指获得阳性结果的研究发表的机会更多,所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更高,与之相反,获得阴性结果的文章发表机会少。过分强调阳性结果可能造成误导,甚至导致对患者不利的后果。根据直观地观察漏斗图的对称性来判断有无发表偏倚及偏倚的大小。如果所有文献在漏斗图中分布比较对称,说明发表偏倚较小,结果可信程度就相对较高。反之,如果各项研究在漏斗图中分布散乱,没有明显的对称性,说明具有一定的发表偏倚,结果的可信度将下降。本研究对于发表偏倚的研究见图8。图中显示,文献在漏斗图中分布比较对称,说明发表偏倚相对偏小。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增长迅速,I期子宫内膜癌的传统治疗方案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必要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4],经过全面分期手术治疗的I期高分化的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5%,手术疗效佳,但患者彻底失去了生育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孕激素可以用于年轻早期高分化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但是关于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等仍未达成共识,国内外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文献,对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生育等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妊娠时机及生育后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

1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

目前认为,孕激素治疗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是安全可行的。Gunderson2011等报道的280例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应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53.36%(135/280)获得完全缓解。王华英2006[66]等报道的62例年轻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患者,80.65%(50/62)获得完全缓解。本研究结果显示总完全缓解率为57.07%,表明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是可行的。

文献报道,孕激素治疗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接受全面分期手术的患者,Chiva等[79]报道的103例孕激素治疗的年轻IA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34%(35/103)的患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20个月。Gunderson2011[10]等报道的280例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应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其中35.4%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复发。接受全面分期手术的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年复发率13%,本研究中总的复发率为35.37%,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接受手术的患者。导致孕激素治疗复发率高的原因有多种,除与子宫内膜癌疾病本身易复发有关外,与孕激素治疗的机制也有关,孕激素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不明,可能是孕激素与肿瘤细胞的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进入细胞核,直接抑制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复制,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不能从根本上杀灭肿瘤细胞,这决定了孕激素治疗的复发率高于手术治疗。

对完全缓解后复发患者的处理,多数学者认为发现复发迹象,应立即手术治疗。对于有迫切生育要求者,有学者认为可以再次评估,对于无疾病进展的可尝试再次应用孕激素治疗,加大药量或者更换药物种类,如王华英等报道的7例复发后再次应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应给予密切随访,并告知患者继续孕激素治疗的风险,如病情进展甚至转移等。

虽然孕激素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仅为57.07%,且复发率显著高于手术患者,但文献中报道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接受全面分期手术后,中位随访39.5个月,94.12%的患者无疾病进展,97.06%的患者无瘤生存,仅2.94%的患者术后复发,预后良好;而未接受孕激素治疗直接行手术治疗的I期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95%,2年复发率13%,文献报道中均没有提到孕激素治疗失败后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情况,但仅从数据上分析,孕激素治疗失败后手术患者较直接手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王华英2006]等报道的62例年轻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对13例复发及1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至随诊结束,25例手术患者,仅1例出现术后盆腔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单波2012等报道的14例年轻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对3例复发及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至随访结束均无瘤生存。说明对治疗无效以及完全缓解后复发患者及时给予手术治疗,仍能获得良好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是可行的,即使出现治疗无效或完全缓解后复发,及时接受手术治疗,仍能获得良好预后,孕激素治疗是安全的。

2.孕激素治疗的有效性

多数学者认为孕激素治疗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是有效的。不同文献中关于孕激素治疗后妊娠和分娩的比例差异较大,一般妊娠率为50%~75%,分娩率为30%~50%,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年轻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疗后患者能够成功妊娠并分娩。Gunderson2012等[10]总结的280例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应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妊娠率34.82%(86/247),成功分娩86名活婴。本研究中总的妊娠率36.19%,总的分娩率34.22%,表明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是有效的。

3.提高孕激素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方法

孕激素治疗最重要的是治疗前全面评估,保证入选患者为IA期、高分化、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确保患者临床分期为IA期(1)治疗前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对比增强MRI),判断有无子宫深肌层浸润和宫外扩散转移;(2)有研究表明血清CA125的升高与内膜癌宫外转移有关,所以CA125对于筛选内膜癌患者有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7];(3)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盆腹腔,包括仔细探查卵巢(检查卵巢表面或剖视卵巢)、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盆腹腔淋巴结取样以及任何可疑病灶的活检,对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

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及评估,宫腔镜下活检或诊刮比刮宫术更准确。有研究在检查子宫全切术标本时,发现60%的病例术前诊刮时有超过1/2面积的内膜未被刮取,16%的病例有超过3/4面积的内膜未被刮取,在组织分化程度方面误诊率高达25%[3]。宫腔镜检查联合病理检查是诊断宫内病变的金标准,而且有利于明确病灶位置便于随访,同时宫腔镜下病灶切除也起到了减瘤作用[2]。但目前对于应用宫腔镜进行诊刮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宫腔镜检查可能会增加癌细胞盆腔转移的风险,但研究表明腹水细胞学阳性不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此,宫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检查及评估内膜的首选方法,宫腔镜下诊刮代替刮宫术有望提高孕激素治疗的安全性,并且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的创伤小,更有利于保护生育功能。

在文献报道中,主要将子宫内膜病变是否完全消失作为具体的疗效评价,评价方法为每间隔1-6个月进行一次诊刮,并进行病理检查,评价疗效的时间各有不同,孕激素应用的持续时间是否与疗效有关,目前仍无定论,有学者发现肿瘤细胞对药物作用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最早出现在开始治疗的第l0周,所以,在进行疗效评价时,对疾病的首次评价应该至少在开始治疗的12周。多数文献建议每3个月做1次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并同时进行MRI、CT、B超及血清CA125监测,6个月病变仍未完全消失者应手术治疗。

本研究在收集及分析文献时发现,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孕激素,但不同的学者应用的孕激素治疗的药物类型、剂量、用药途径和持续用药时间等各有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孕激素疗效的一致性。临床上最常用的为醋酸甲羟孕酮(MPA)以及醋酸甲地孕酮(MA),本研究中有约84%的患者应用MPA或MA,MPA用量100~1000mg/d,临床多采用600mg/d,MA用量40~400mg/d.临床多采用160mg/d。目前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以保留生育功能的研究为病例报道,尚不能比较各种药物的疗效强弱,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

积极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有望提高妊娠率及分娩率。王华英2006等总结的文献报道的56例年轻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其中获得完全缓解的46例患者均应用了诱导排卵和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率73.21%(41/56),分娩率57.14%(32/56),成功分娩40名活婴,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合并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长期无排卵等,有报道显示65%的年轻患者是在做不孕检查时发现的子宫内膜癌,所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妊娠率低于正常妇女。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妊娠率及分娩率高于自然妊娠的患者,所以,合并不孕的患者应积极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未合并不孕的患者可以尝试先自然妊娠,3个月以上妊娠不成功,应尽快应用辅助生育技术助孕(促排卵或IVF-EF),尽量缩短病情缓解与妊娠之间的时间间隔。但Azim[8]等认为,促排卵治疗会使患者的雌激素的水平升高,有可能会使疾病复发甚至疾病进展,建议将促排卵药物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合用,以降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

4.完全缓解后的妊娠时机

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保守治疗的理想的结果应该是既能成功妊娠,又不会发生内膜癌进展、复发、转移等不良结局。有学者认为单纯使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再继续巩固治疗3-9个月,若无复发,即可实施妊娠计划;而先施行宫腔镜手术再进行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在完成术后激素治疗后便可以实施妊娠计划。

5.生育后的治疗问题

应用孕激素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完成生育,生育后是否需要切除子宫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由于诱导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持续存在(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无排卵性功血等),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较高,在完成生育后应进行全面分期手术。也有学者认为完成生育后可严密观察,加强随访,自然分娩的患者产后6周进行宫腔镜下诊刮,评价内膜状态;对于剖宫产的患者,则可一并在术中进行盆腹腔探查,包括仔细探查卵巢表面或剖视卵巢、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盆腹腔淋巴结取样以及任何可疑病灶的活检,保留子宫者需至少密切随访2年,随访方式为宫腔镜下诊刮,第1年每3个月1次,以后每6个月1次。

6.关于保守性手术联合孕激素治疗

与单纯的应用孕激素治疗相比,保守性手术联合孕激素治疗较安全,妊娠率较高。Mazzon等[11]对6例年轻I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首先进行宫腔镜手术,切除可疑病灶及其周围内膜和部分肌层,随后给予口服孕激素治疗6个月,结果有4例患者成功妊娠并分娩,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无瘤生存。另外,术后激素治疗完成后即可实施妊娠计划,缩减了完全缓解和妊娠之间的时间间隔,降低了疾病复发或进展的几率。

结论

1、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的总完全缓解率57.07%,总的复发率35.37%,且完全缓解后复发以及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接受全面分期手术后,其预后较直接手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表明孕激素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2、孕激素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总妊娠率36.19%,总分娩率34.22%,表明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有效的。

3、完成孕激素治疗后积极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有望提高妊娠率及分娩率。

4、保守性手术(如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治疗较单纯应用孕激素治疗安全,妊娠率高。

5、建议完成生育后立即行全面分期手术,未手术者需密切随访,定期宫腔镜下诊刮监测内膜情况。

参考文献

[1]孔北华.妇产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7-313.

[2]AnnunziataC,KotzH.UterinePapillaryserouscareinoma.Cancer2009;115:3594一3596.

[3]Carnellis,SenzaniF.Clearcellcarcinomaofendometrium.Tumori1979;65:201.

[4]CreasmanW,MorrowC,BundyB,HomesleyH,GrahamJ,HellerP.SurgicalPathologicspreadPatternsofendometrialcancer:aGynecologicOncologyGroupstudy.Cancer1990;60:2035一2041.

[5]ElizurSE,BeinerME,KorachJ.Outcomeofinvitrofertilizationtreatmentininfertilewomenconservativelytreatedforendometrialadenocarcinoma[J].FertilityandSterility,2007,(06):1562-1567.doi:10.1016/j.fertnstert.2007.01.058.

[6]RandallTC,KurmanRJ.Propestintreatmentofatypicalhyperplasiaandwell-differentiatedcarcinomaoftheendometriuminwomenunderage40[J].ObstetricsandGynecology,1997,(03):434-4440.doi:10.1016/S0029-7844(97)00297-4.

[7]SuttonAJ,AbramsKR,JonesDR.MethodsforMeta-AnalysisinMedicalResearch[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Inc,2000.

[8]AliSA,DonahueRM,QureshiH.HepatitisBandhepatitisCinPakistan:prevalenceandriskfacto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2009,(01):9-19.doi:10.1016/j.ijid.2008.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