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学困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08-18
/ 2

如何关爱学困生

杨春艳

从教十几年来,在我所教的班级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强,心理消极。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很多教育者苦思冥想的难题。下面就学困生教育问题谈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重视情感教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绪、激情、情感,影响教学效果尤为明显。“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与“教”的关系。我国古语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所以只有在热爱、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良好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和美好的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从英语教材的情感因素来看,小学的英语教材编排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进行愉快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融洽、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自然而然地应用它。

二、保护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我们都知道,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他们对英语充满新奇、兴趣盎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英语课真正充满活力、充满趣味,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力,给学生以适时、适量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烈的兴趣顺利地度过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富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要研究学生,与他们交朋友,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准确的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师教学上的希望和要求,并依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是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层次差别,实施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实体现出层次,为每个层面的学生提供充满自信的参与机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背单词,抄写句子,抄、背课文,背、记语法规则,可学习成效却不尽人意。因此,这种学习过程只会促使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日益减退。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充分利用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以有利于他们进行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词汇教学时可教给学生音、形、义、景相结合的记忆单词方法,联想记忆单词法和利用构词法识记词汇。

四、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教学之余应给“学困生”以特别的关照。首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畏难情绪,使之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教学中难点应给予个别辅导,作业可以面批,对他们的质疑哪怕是再浅显的也应耐心回答,予以鼓励,并引导他们参与对问题的共同分析,探讨和再发现,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五、学校、家长密切配合,转化“学困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学困生”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当孩子考试成绩优异时,他们喜形于色,对孩子宠爱有加;可一旦孩子受到环境的不良熏陶或几次考试未能达到他们期望值时,他们便会急躁、懊恼,对孩子抱怨、斥责,甚至粗暴地打骂。这些学生经历多次挫败后,进取的动力和学习的信心逐渐消失殆尽,逐渐变为“学困生”。

教师应及时了解受挫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建立联系,实现有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家长对孩子实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重树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同时,帮助家长客观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教育,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真正感受家长的爱,重树立自信心。家长、老师和孩子三方积极配合,对学习落后的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并对它们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共同为孩子的学习进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保驾护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所有教师共同努力,转化“学困生”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盱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