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5-06-16
/ 2

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张黎

□张黎

外语与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违背了外国的文化习俗,就可能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文体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图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模块型”的摆放。经过“U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用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当我听到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Monday和Sunday”时,我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两个词的英语涵义。

于是我告诉他们,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元旦”和“春节”都会祝愿人们新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

在中文中,用“星期”加上“一”至“七”等数字,即可表示“星期”的每一天,但是,英语却不一样了。“星期”的每一天都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又借助英语传统,告诉他们“星期”各词的由来。“星期”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传到了古罗马,古罗马人就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再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当地人又用他们自己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的四个名称,由此形成了今天英语“星期”各天。例如刚才提到的“Sunday”就是“太阳神之日”,“Monday”就是“月神之日”。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激活了教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youverymuch.”或者“Iamgladtohearthat.”。所以在教学“Thankyouvery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havegota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areblue.”句子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交际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在见面时,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儿?”、“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morning”,“Howareyou?”等等表示类似的意思。如果无视其中的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就免不了许多误会。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