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和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足月儿和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李萍陈敏卢跃兵王惠

李萍陈敏卢跃兵王惠(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50007)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256-0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P2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发育规律,研究其临床应用。得出结论:以FVEPP2波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足月儿和早产儿进行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在为早产儿进行视功能检查时,应检查早产儿的矫正月龄后的潜伏期值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早产儿矫正胎龄至近足月时VEP波形已可正常引出。

【关键词】足月儿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采用闪光或图形变换等光刺激,在枕皮质或相应的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诱发电反应。临床上常用的是瞬态图形翻转VEP(PVEP)和瞬态闪光刺激VEP(FVEP)。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与足月儿FVEP的对比研究,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FVEPP2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发育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行FVEP检查的婴儿共85例(120眼)。入选足月儿52名符合以下条件:孕37~42周,出生体重2500~4000g,孕期健康;入选早产儿33名来自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符合以下条件:孕28~37周,出生体重1500~2500g,孕期健康;足月儿和早产儿均符合:无围产期窒息史,无眼部器质性疾病,无先天畸形,无脑部器质性病变,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等。对被检测婴儿按月龄不同分成3组:A组(0~1月)24例各20眼,B组(1~2月)30例各20眼,C组(2~3月)31例各20眼。

1.2方法采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T-2000NV视觉电生理仪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检查室内对受试者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所有实验对象均在自然睡眠、自然瞳孔状态下接收记录。受检小儿安静平卧,局部事先脱脂、清理、剃发,头皮用酒精擦拭后,在电极接触的皮肤上涂以导电膏。电极安置如下:记录电极放在Oz位,参考电极放在Fp位,地电极放置于耳垂处,并用弹性带固定,测试在黑暗屏蔽室内进行。所有实验对象均进行FVEP检查,记录条件如下:放大器(1-50)Hz40千倍,闪光强度0.25(-0.9log)cd/m2/s,背景光强0cd/m2,分析时间250ms,采样频率1.3Hz。所有实验对象每只眼均重复至少2次以上,获得2次以上一致的波形,并测量P2波潜伏期以及振幅值。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

2结果

2.1FVEP正常波形FVEP是由一系列正波和负波组成的复合波,开始于30ms左右,结束于300ms左右。在波成分的命名中,先标示为正波或负波(P或N),然后以数字下标表示出现的先后次序,不要使用正负结合潜伏期,以便能自动将闪光VEP与图形翻转VEP相区别。由漫射刺激诱发的闪光VEP的最常见成分是分别出现于大约90ms和120ms处的N2和P2成分。但是在老年人中更常见的是早在50ms左右的一个正向波。应注意闪光VEP的潜伏期是依赖于年龄的。振幅应是相对于前一波峰的峰值。

2.2足月儿、早产儿P2波潜伏期值、振幅值比较足月儿组FVEP的P2波的波形较早产儿组稳定、清晰。早产儿组P2波的波形稳定性较差,但不影响结果分析。因此应用FVEP的P2波潜伏期值进行早产儿和足月儿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P2波潜伏期值左右眼差异均值在11ms以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将左右眼数值放在一起分析。

足月儿FVEP波潜伏期值随着月龄的增长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振幅值随着月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早产儿FVEP波潜伏期值及振幅值亦随月龄增长改变。对足月儿和早产儿P2波潜伏期值进行比较,各组间足月儿与早产儿P2波潜伏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与足月儿P2波振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视觉诱发电位是由大脑皮质枕区对视刺激发生的一簇电信息,它主要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中枢之间的生物电活动[1],多用于视觉通路病损的检测。FVEP是指非模式的闪光刺激视网膜从而引起枕叶皮层的电位变化[2],反映视网膜到枕叶皮层通路的完整性。由于FVEP的波形变异较大,特异性不高,不仅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里记录结果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临床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婴幼儿,由于配合程度差,FVEP是唯一能够对其视神经传到功能进行客观检查的方法,同时FVEP检测具有无创、安全、简便、可靠、容易操作等优点。本研究提示早产儿纠正胎龄接近足月时期波形可正常引出,这是早产儿VEP正常的发育规律,在早产期间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可比正常新生儿延长,但足月后应缩短至正常范围[2]。如不能缩短至正常,或是波形缺失等异常,往往提示有神经系统损伤,应进行随访观察,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92-798.

[2]王颖,刘晓燕,李星,等.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5):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