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康复

/ 1

脊髓损伤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康复

贺美兰贾东芳

贺美兰贾东芳(大同煤矿集团第三医院山西大同037017)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080-02

脊髓损伤(SCI)是由于脊髓的损伤引起支配水平以下的四肢躯干的瘫痪,同时合并膀胱、直肠等障碍。根据损伤水平的高低,脊髓损伤可分为四肢瘫和截瘫;根据损伤程度的轻重,又可分为不完全瘫痪和完全性瘫痪。脊髓损伤的病人大多是由外伤引起的,瞬间的意外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形态。躯体运动突然障碍时,历经多年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突然改变,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我院制定出科学的心理康复护理对策,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脊髓损伤病人18名,全部为男性,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其中四肢瘫2例,截瘫患者16例。

2心理反应

2.1焦虑、恐惧心理

患者因突然外伤致躯体移动障碍,生理功能改变,不能够接受现实,表现为性情暴躁、情绪低落或自暴自弃、易激动等行为,害怕影响以后生活等。

2.2抑郁的情绪

由于现实的改变,患者表现为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个体有悲观、失望、无助等不良心境。早期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丧失,有自卑感和无用感,部分病人拒绝治疗、拒食。

2.3孤独心理

由于患者患病后担心伴侣远离自己,怕受冷落受鄙视,常常希望家人、同事关心自己,患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感到度日如年,生活乏味。

2.4依赖心理

由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表现为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自理信心不足,事事依赖别人,行为顺从,情感脆弱,曾经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也没有信心。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关心和温暖及同情。

2.5退化心理

患者常表现为:(1)高度自我为中心,把一切事物和有关的人都看成是为他而存在,首先照顾他;(2)兴趣狭窄,对环境和他人兴趣减弱,只对其有关的事感兴趣;(3)一切依靠他人,情绪不稳定,有时反复无常;(4)过分关注自身变化,对自身功能细微的变化特别敏感,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状况。

3心理康复

根据现代康复的原则及脊髓损伤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针对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护士要以亲切的关怀、同情和耐心进行有效引导,给患者倾诉的机会以助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主动把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威胁作适当的说明,并给予安全暗示和保证,建立心理康复系统。心理康复对策制定如下:

3.1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

心理康复过程是让脊髓损伤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其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步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坦然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3.2建立有关人员协助系统

脊髓损伤患者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也要注意对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3.3建立专家协助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脊髓损伤患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在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积极的人生目标。

3.4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脊髓损伤患者一生的过程,让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非常重要,应发挥相关人员的作用,从而能够很好地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4体会

只有通过心理康复治疗,才能减少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问题,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改善患者对社会的非适应性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很好的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