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3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医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30例疗效观察

郑勇文

郑勇文

(桂平市中医医院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肿体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肿吸收均较为明显,但观察组吸收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改善神经功能,加快血肿吸收,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治疗穴位注射/治疗应用中药烫疗/治疗应用耳穴压豆法/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341-02

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它是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类型,在亚洲占20%~30%。其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住院患者病死率高达33%,且只有10%~20%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自理。目前主张,本病急性期应进行综合性治疗,去除血肿,减轻脑损害,恢复正常的功能[1]。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系我科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采用PEMS3.1forwindows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中医证型的具体辨证参照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由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分为痰热腑实、风痰瘀阻、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阴虚风动等5个证型。治疗组30例,其中女14例,男16例,平均年龄为62±9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为64±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体包括:(1)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证—星蒌承气汤;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风痰瘀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2)中药制剂静脉点滴用药:辨证属于痰热、实证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气虚、阴虚者给予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3)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手三里,隔日交替使用,维生素B1注射液50mg,穴位注射,1次/d;(4)中药烫疗:烫疗部位以偏瘫侧肢体肌肉丰厚处为主,其间要来回或回旋运转,烫敷时要用力均匀,先轻后快,直到冷却为止,1次/d,每次30min。(5)耳穴压豆法:主穴: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心、肝、脾、肾、胆、胃(配穴)。每穴按压约20s,2次/d,可在耳上放置2d,两耳轮流贴压。疗程28d,期间未有中途出院的脱落病例。

3.观察指标

(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患者神志,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改善等变化;(2)CT动态检测发病28d内血肿吸收和再出血情况,评定时间点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4d、28d。(3)采用了NIHSS评分表评定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评定时间点包括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4d、28d。

4.疗效标准

显效:神志,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神志,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稍有改善;无效:神志,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未见改善。

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成组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结果

治疗组共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共30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见附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x-±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6.讨论

脑神经细胞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脑卒中后,如具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可以出现局部病灶出血吸收,水肿消退,侧枝循环建立,突触功能调整等病理生理过程,重新恢复大脑功能[2]。因此,促进出血肿尽快吸收,防止再次出血,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单纯的西医治疗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较为局限,包括两种观点[3]。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使用止血药物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其不足在于止血药物可能延缓瘀血吸收。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使用抗凝和纤溶剂治疗使出血尽快吸收,但是抗凝和纤溶药物会使再度出血的风险增加。如何权衡止血与溶血的矛盾,作出较为合理选择,考验着脑神经科医生的智慧。胡跃强等通过研究,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降低这一风险[4],取得更好的疗效。本研究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肿吸收率以及总有效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无死亡病例报告,进一步佐证了中医综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霞,胡云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现状及进展[J].陕西中医,2010,31(9):1267-1268.

[2]刘秋菊,杨文博,盛雪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3):32-35.

[3]王志新,张志立,罗培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9-11.

[4]胡跃强,刘泰,吴林等.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125例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437-3439.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