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学生学习成绩及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城乡中学生学习成绩及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研究

吴庆锋苏保育邓文谢国军许建雄

吴庆锋苏保育邓文谢国军许建雄(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4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7-104-03

【摘要】目的探讨城乡中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状况。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测验量表(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个性特征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结论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改善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可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桥梁,其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与家庭社会因素有关。本研究对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为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农村某中学及城市某中学随机抽取初中三年级及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共321人,农村163人(初三56人,高一51人,高二56人),城市158人(初三52人,高一54人,高二52人)。根据平均成绩>90分为优秀,其余为一般。

1.2研究方法入组的班级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在现场统一指导下,笔答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测验量表(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的所有项目,每组各发放321份,均全部有效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资料输入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不同年级中学生心理状况比较,见表1。

2.2不同成绩中学生心理状况比较,见表2。

2.3不同成绩中学生个性特征比较,见表3。

2.4不同成绩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见表4

3讨论

3.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这导致了身心发展的失衡,使他们的内心感受着更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2]。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下降,与李蓉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基本一致[3]。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学业考试,升学的竞争压力使得同学们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青春期情绪的不稳定性,使学生易产生偏激思想,尤其突出表现在成绩优异的学生。

3.2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使孩子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成绩。有报道指出,尽管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对于社会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占有的比重相对较小[4]。本研究发现,成绩一般的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有较明显的人格差异。学习一般的同学个性特征多趋向内向、孤独、封闭、情绪稳定性差等问题。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家庭,子女有心理问题的较少,其情绪稳定性及学习成绩也较好[5]。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担心、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无理拒绝、对孩子的评价总是过低、当犯错时严厉惩罚等,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心理,进而影响其学业。

3.3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可促进人格的正常发育[6]。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父母关系较差、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等都是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利因素。从表4可见,父母教育方式中的父母亲温暖的情感、理解与中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父母亲的拒绝否认,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父母亲的严厉惩罚与中学生的成绩呈负相关。提示两种不同成绩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成绩一般组父母较少给予情感温暖和理解,而多用拒绝和否认,更多的母亲采用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以及惩罚和严厉的养育方式。这种不适当的养育方式可能对其人格中不良因素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可以导致个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如孤独无助感、缺乏社会责任感、可信任度低及为人不忠实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人格特征明显偏离常模[7]。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提醒为人父母者对子女应采取正确的家庭养育方式,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8]。

3.4对两组中学生性格及情绪稳定性的分析显示,成绩一般的学生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明显高于成绩优秀者,其个性以内向、情绪中间型为主(36.4%),其次为内向稳定型(18.1%),内向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各占6.1%,完全中间型占18.8%,其它类型占8.4%;而成绩优秀者,则以外向稳定型为主(32.3%),其次为外向中间型(29.1%),完全中间型(16.2%),其他类型为22.4%。其性格特征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x2=482.0,P<0.01)。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成绩,特别要注意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改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7-13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7-348.

[3]李蓉.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7—52.

[4]范存莲,陈小义,冯星.儿童学习困难非智力因素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303-305.

[5]梁家国,朱玉英,王秀英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状况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76-178.

[6]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96-98.

[7]CHRLESDS,JAMESNB.Advancesinpersonalityasessmentlawrenceassociates[M].NewJersey:PubshersHillsdale,1985,3-20.

[8]卢世臣,张传芝,杜芳等.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慢性酒依赖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