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新形势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刘求梅

刘求梅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12000)

【摘要】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解剖学实验教学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目前高校扩招,解剖标本耗损大、尸体利用率低,尸源短缺、经费不足,师资薄弱、学生素质下滑,及实验内容设置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等诸多问题,学校应从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入手,努力创新,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减少标本耗损,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社会宣传和奖励遗体捐赠增加尸源积累,同时采取改善实验环境、创造实验条件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等手段,以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64-02

1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经费及师资三个不足

1.1.1尸源不足目前解剖实验所需的教学尸源短缺,是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原因有三:一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的尸体标本量激增,而医学院校通过正常渠道搜集到的遗体标本越来越少;二是由于学生人数多,观察过程中来回翻动,致使标本损坏现象严重,标本消耗成倍增加;三是学生爱惜标本的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观看标本时不愿意直接用手拿取,而是用镊子或钳子夹取,势必加快了标本损坏的频率。

1.1.2经费不足主要体现在国家(或地方)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跟学校的扩招速度的比例失衡。医学高职高专的发展大多是自负盈亏,学校只能通过紧缩开资,减少投入来维持日常运转。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尸源标本的采购价格大幅提高,大大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荷,导致实验室建设步伐相对落后,实验设施老化、装备陈旧、环境恶劣,不能及时更新,因而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发展的进程。

1.1.3师资不足长期以来解剖专业就是医学中最冷门的专业,解剖教学也是医学教学中最不受青睐的岗位,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长期接触福尔马林,直接危害到教师的身体健康。环境条件的艰苦不仅导致高等医学院校解剖学研究生生源偏少,解剖学师资的来源缺乏,还促使原有的解剖学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而转行。师生配比严重失调,老师们常常连轴转,白天上理论课,晚上和中午上实验课。超负荷的工作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就削弱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也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1.2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1.2.1高考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各地普通高校为了保持一定招生数量,纷纷降低了高招录取分数线,很多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的学生涌入了医学校园。而解剖学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原理。如学习内脏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立体观念,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时则需要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习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及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则需要扎实的物理基础—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原理。底子差的学生学习很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1.2.2高中生的文理分科导致基础差异大由于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的学习课程不同,导致学生的数、理、化、生物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文科生,数理化的底子更薄,且没有学过生物学,他们的立体观念差、生物常识缺乏,以致理解力差,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自然就较差。

1.2.3学习目的不明确致使积极性不高由于高校扩招,致使很大部分学生是“为文凭而读书”,他们进不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迫不得已入了医专。他们学习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动力和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问题就敷衍。久而久之,就厌学拒学。

2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2.1积极创建解剖学实验教学条件

2.1.1多管齐下解决尸源不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广开渠道增加“尸源”。第一,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互通有无;第二,与媒体合作,广泛宣传,利用电视讲座,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和支持;第三,发挥“生命科学馆”的作用,让市民在学习了解“人体奥妙”的基础上,涌跃参与我们的“遗体捐赠”仪式;至今已有多位市民与我们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

2.1.2减少损耗、节约成本首先,我们坚持在解剖学的第一堂实验课前,举行“向尸体标本宣誓”仪式,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师生爱惜标本、尊重生命、献身医学的信念和热情,也为学生从爱惜标本过渡到珍爱生命、尊重病人打下基础;其次,制作实验考试软件,采用多媒体与标本相结合合进行实验考试;再次,我们采取“标本循环、废物利用”机制来减少标本损耗。血管神经损坏后的标本,经过加工处理做成内脏标本、肌肉标本和骨头标本。

2.1.3增加投入、开设多媒体示教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原有正常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间多媒体示教室,学生在观察标本的同时可以配合观看多媒体课件,借鉴课件的图示帮助寻找标本结构。这样既减少了标本用量,又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带教老师的劳动强度。

2.2改革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2.1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时比例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解剖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把增加的实验课时具体到了某个系统和某个局部。如骨伤专业相对增加运动系统的实验课时,康复专业主要增加神经系统的实验课时,而针推专业则同时增加运动系统、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实验课时。为此,我们编写了校本实验教材和不同专业的实验教学大纲。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强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进程上,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建立了三个实验平台:即基础实验平台、综合性实验平台和设计性实验平台,形成了全新的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2.2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解剖学是形态学科,学生的实践技能主要体现在观察、描述和动手能力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动手能力,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一是对照标本描述器官的形态与位置,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实验报告绘图作业,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立体观念;三是采用传统的“验证型”教学(老师讲解示教)与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学生相互讲解)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堂责任心”;四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如在尸体上进行器官、结构的解剖观察与测量,验证器官的位置、形态学数据(如重量、长度、大小);或制作一些简单的解剖标本,或参加解剖学的各种知识讲座、学术讲座;或举办解剖学知识抢答赛和标本辨认赛,或学会在网上、图书馆查找解剖学习资料等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还是认识人体基本结构、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课程。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认识人体结构、理解人体奥妙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全力推进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无论对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还是对培养符合新形式下我国医学卫生事业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道文,张宇新,高俊玲等;高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年06期

[2]邹锦慧,汤雅婷,叶茂盛等;基于护理专业导向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

[3]祁宝奎.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青海医药杂志》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