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药炮制和中药的煎法

/ 3

试谈中药炮制和中药的煎法

仲华

仲华(新疆乌苏市中医医院药剂833000)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373-03

中药的炮制和中药的煎法是祖国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之一,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创造和发展了中药炮制的方法,积累了煎中药的经验而且系统地总结了这些可贵经验使其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后世中医药工作者要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类服务关于中药炮制和中药煎法,我们根据实践中的体会和学习古人论述的感受谈以下几方面意见,仅供同道参考。

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及其意义

中药的炮制,或者称为中药的加工,是按照医疗的要求而对中药材进行的一种传统的制药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药材炮制通则”明确指出:“药材炮制系指药材经净制,切制或泡制等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和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对炮制的概念和意义作了扼要的说明。

中药原药材往往有不同的偏性,即中医所谓"药性有偏",故不能直接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好。我国的药物大多取于生药,有的具有毒性,有的性质剧烈,有的易于变质,有的须除去杂质和不实用的部分,有的气味恶劣等等,这些生药如不进行炮制,就直接使用,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减弱药材的副作用或与医疗无关的毒性,为了增强,缓和或改变某些药材的功能,为了消除杂质,使药物清洁纯净,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就必须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符合医疗的要求,利于临床应用,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中药材炮制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历代医家对于中药炮制的论述及名著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在他们名著中对中药的炮制曾下过许多论述,对后人颇有教益。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药材“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调之,要不烦方下别注也”。在合和篇里,列举炮制相同之品,分条述之,如“凡有麦节麯末,大豆黄卷,泽兰,芫荑皆微炒”,“凡用斑蝥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金代名医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黄苳、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倍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

又说,“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明代李中梓指出:“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发散,醋取收敛,便制减其温,密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咨其谷气,酥制易脆,去穣者宽中,抽心者除烦”等等都很重视中药炮制方法与医疗上的意义。

古人把中药炮制称为“炮炙”“修事”“修治”过去用“炮炙”代表整个中药加工处理技术。从文字本身来看它只代表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的处理方法,即“炮”和“炙”,我们认为用炮制二字为妥: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字代表更广泛的加工技术。炮制二字可以概括传统的水制法、火制法和水火同制三种方法制。

古人论述炮制除了在一些本草名著中撰集外,还有专门论述的著作。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作者总结了刘宋以前的炮制技术,该书记载了蒸、煮、炒、焙、灸、炮、煅、浸、飞等主要炮制方法。其中蒸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乌豆汁煮;灸分为密灸、酥油灸、猪脂灸、药汁涂灸;浸分为盐水浸、密水浸、米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等。

《雷公炮炙论》一书对后世中药炮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技术现今仍有很大价值。

明代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的炮制方法,撰写了《炮炙六法》,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修事指南》。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分缕细,较为醒目。

明代伟大的医学专家,植物学家李时珍在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中不仅阐发了1892种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等而且专列“修治“一栏,专门论述诸药的炮制,对后世的临床应用药物起了直接指导作用,直至今日我们的药典,及许多中药专著都附有炮制专项。

历代一些名著的论述和炮制的专著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医药炮制经验的结晶,对现在我们的中医药工作和今后振兴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中药炮制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炮制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重视。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怀下,近年情况大有改善,但一些单位仍存在对药物不加工或炮制不合格的问题,如有些医疗单位中个体开业户从医药公司进药或从其他渠道进药不问药材的炮制情况,不检查药物的质量问题,原封不动地装入药斗,发给病人;有些单位的医务人员不管药物是生是熟,不管是药还是土,不管能用不能用,医生只管笼统地开药名,调剂只管照名发货,病人回家打开药包一看,尘土飞,虫子爬,药中钉子,鸡毛玻璃片,煎完药后服完杯子底下泥巴浆,病人服后有反应,这难道能治病吗,有的同志认为,中药用酒、醋、姜、蜜、盐加工是个浪费,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按传统或药典的规定用少量的酒、醋、姜、蜜、盐等加工不是浪费,而是从病人和国家利益出发,提高中药的使用价值。试想不经加工的药,一个病人吃了几十副仍无效,甚至产生副作用,而加工好的药吃了几副就见效,使病人很快康复,投入四化建设,后者不正是国家、病人和我们医务工作者所共同希望的吗?以上是主观原因,目前客观条件也是很成问题,一些单位给中药房连炒药的锅、炒药的铲都不买,哪能谈得上炮制药呢?渴望各医疗行政单位能给予支持。

四、我们加工炮制药物的体会

多年来,我们仔细观察了炮制药物的临床效应,同一张处方。同一个病人服用经过炮制的药物效果就明显,反之不经过炮制的药物或者无效,或者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副作用。我们常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的病人,该方中一般黄炙蜜,当归用酒洗,白术土炒或麸炒,无茯神而用砂水飞拌茯芩,党参,甘草蜜水炒,龙眼需去核用肉,枣仁需炒熟,柏子仁需炒去油,柴胡用醋炙,木香有时用酒炒,一些病人拿未经炮制的药效果就不好,甚至出现一些烦躁失眠、腹泻等副作用。

中药材的炮制方法精细,技术性也较强,搞得不好,就可能造成浪费,或者破坏了药物的效果,旧社会许多药铺为了挣钱,各家竞争,一家比一家炮制的好,对于炮制技术要求也是很严的,因为炮制不好,效果不佳,卖不出去,那时虽然是私人经营,但其对药材的采集,净选,切制炮灸的方法,要求,操作规程现在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采集枸杞子规定不能用手接摘枸杞子,放在筛子里慢慢阴干,对于每个杞果都要用竹夹子夹下,而且要根据果实的丰满程度,分等采取,分别凉干,分类包装,那时的枸杞子质量比现在的好的多了。对于各种药的采集时季要求都很严,古人谓,“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也。根、茎、花、叶、果、皮、汁,药用采集各不同,过去切制的要求更为严格。润,泡,漂,洗各有不同。切片切丝各有要求,长短厚薄各有规定,那时切的槟榔片、乌药片、当归片薄似纸张,拿在手中轻轻一扬就飘起来了,半夏的原药是接近于圆形半径不超过0.5厘米的小疙瘩,那么小的东西在药刀之下人工每个切52刀确实困难,虽然是用糯米粉加水把部分半夏粘合在一起,使半夏润透了再切,但没有硬功夫也是难以掌握的。

五、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

根据古人经验,把中药炮制方法归纳为水制法、火制法和水火同制法三种方法,这是自古以来因加工药以加热为主,以水为主要辅助的原因,对古人的炮制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应用,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现代的中:药炮制的一些成功的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工炮制技术也不断提高,炮制的范围也逐步扩大,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临床的反复实践,我们会在医学领域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法,从而为我国医学作出贡献。

1985年四版药典《药材炮制通则》将炮制分为:净制、切制、水飞、炮炙四种基本方法,1977年三版药典分为净选,切制、炮炙三种基本方法,把水飞列在净选项下,具体方法四版也比三版丰富了内容。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以及异物和一些杂质,使其达到药用要求的纯度标准,净制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洗净、漂净、刷净、刮除、剪切、提净、压碾、火燎等基本方法,这是初步的加工办法也是起码的加工,就是作为药剂人员最低应经过这些方法处理药品。

1.切制是指:将净选后的药物,经过净水浸淘煮等软化处理,并根据药用要求切为饮片,或者是一定规格的段,块,丝,这种方法包括湿润、浸、泡、切片等,这是药物的第二步加工方法,一般现医药公司进药前也做了处理,伹文革以来原药材较多。即使切制了也不成样。

2.水飞:取按规定处的药材,加7jC适量湖细,再加适量的水,離,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節,分取沉淀,干燥,研散。炮炙:就是将净制,切制后的中药材生片进行加热处理。

明代李时珍:“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煎药之法,最易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失度尚能损人,况药之治病,可不讲乎”!由此可见能否科学的煎药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故对此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怎样煎药才会增强疗效

选好煎药的用具,根据实验研究,砂锅是最好的煎具,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起化学变化,煎出药好,且砂锅的传热性好,价格低廉,但其容易烧坏,现在推出瓷药锅也较理想,此外,玻璃烧杯和家庭常用的瓷碗也可选用以上用具在煎药时煮必须加盖,以防止药物成分扩散在空气中,有的中药主要依赖气味。铁锅、铜锅、钢精锅之类不宜煎中药,中药中有些成分会与铜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

七、煎中药用水及煎药次数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用水问题,常用的有泉水、井水、河水、溪水、露水、雪水等,有关资料认为雨水、雪水、露水均为天然饮水,其含矿物质量少,相对纯净,现在一般都选用自来水,农牧场冬季用雪或冰水应煮沸过滤。凡含有异物,异味,被农药等污染过的水均不宜用。

煎药的加水量的多少与药的吸水量、煎药的时间、煎药度和病人所需的药量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在一剂药中往往吸水量较大的药物,与吸水量较小的药物相配合使用,平均起来每克炮制或干品的中药需10-13毫升水,一般一剂药需煎两次,应把总水量的60%加人第一煎中,40%加入第二煎中,若需煎三次,把总水量的50%加人第一煎中,I30%加入第二煎中,20%加入第三煎中,按实际情况而定。

加入第四煎中,事实上家庭煎中药不可能全去量水,一般应第一煎加水多一些,水加入药中后水平面高出药3公分为宜,后两煎水减少水平面高出1-2公分。最后所量的药液成人量应是几次合为4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两次服完。

对于一些补剂甚至可以煎四次,使药力尽出,充分发挥疗效,单纯的外感用药一般两煎后即可,除一些急病症外,一般不要煎一次服一次。

煎中药之前一般要用凉水浸泡,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地溶出,以花、叶、茎为主的类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种子、果实等类药物为主的可以浸泡60分钟。

八、煎药用火及其他

药物经浸泡以后再加热煮服,未煎沸以前可用武火(大火)快煎,沸腾之后改为文火(小火)慢煎,在煎熬过程中每隔7-8分钟搅拌一次,有利于药汗煎出均匀,至于煎药的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用药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头煎从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要25-30分钟,二煎需要20-25分钟,解表药头煎15-20分钟,二煎15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二煎25-30分钟。有些药用量较大,煎药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些。

至于中药中部分药物需要包煎或先煎或后下,或另煎兑入,或者生汁兑入,或冲服等须遵医嘱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