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

王树宏

内容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不断加强,收效良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尤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为此,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加强环境教育,力求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使地理科学在联系经济和生产实际中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环境教育的开展,学生会自然懂得:地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环境教育给地理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增添了新活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环保与发展倍受国际组织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历史性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与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1993年中国政府结合自己的国情,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按照国际规范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至此,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规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理论作基础,理论使政策的根基稳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地理学的参与,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必然会进一步给地理学带来发展的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成为更有力的保证。

环境教育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的两个概念,尽管二者联系相当紧密。与可持续发展比较,环境教育侧重强调协调人地关系,但缺少突出发展的思想,尤其缺少突出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常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际仍是将人口作为人的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地的一方,是人地关系协调问题,或者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或协调。从地理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说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与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相一致。这是地理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又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可持续发展,具有它独特而又广阔的特性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平衡的发展战略,必须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具有公平性,包括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只顾当代和自己或局部和眼前利益就是不公平,也就不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具有持久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时段,更不是短期行为,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依靠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动态的、适当的平稳过程找到连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的最佳机制,这个最佳机制能支撑国民经济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实行全民参与战略,动员全民一起“迎接我们共同的未来”。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意义更加深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是在地理教材中突现可持续发展主线。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自始至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说明人口时应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1994年联合国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互动平衡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3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例如:地理教材中谈及人口问题时,讲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目前在世界排名第三,但比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时,却榜上无名,与发达国家相比遥不可及,这无疑是人多的缘故,“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便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是在地理第二课堂和地理调查中彰显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资料,让学生讨论发言,直接参与活动,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更佳。在地理野外参观、访问、观察、调查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例如:西部干旱山区有覆膜保湿的旱作科技农业模式;“三北”风沙地区的防护林网系统模式;北京南郊的大兴县有试验性生态农业模式;江南地区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沟高床生产系统模式;以及各种充分利用废旧物料的食物链系统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续农业的形式或雏型。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活动,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知识。

三是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美德,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作为21世纪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好,是不可推卸的重大职责,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