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建筑”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关于“弱建筑”的几点思考

王京

王京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

摘要:弱建筑是指放弃建筑强加于人的功能的界定,增加建筑的可选性,激发各种可能性,来满足各种需求。文章在从地理和人文等因素深层剖析日本对暧昧空间的感悟和理解不断传承和升华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弱建筑的几个特点,从而研究以弱建筑为代表的暧昧空间的设计要点,以期建立新的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人在建筑中的舒适度。

关键词:弱建筑;暧昧空间;日本建筑;可选性;灰空间

引言

人类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动态的存在。既定的静止空间模式并不能满足使用者多样性的需求,反而是设计者对使用者个人意愿的强加,对其行为的禁锢。日本建筑师在商用居住等重要建筑中通过各种手法使得建筑的功能限定模糊化、内外空间交融化,建筑设计策略的对象由静止的建筑本身向有着多样可能性的人和事件转变,对多样性的行为的激发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1.日本提倡弱建筑的背景

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处在两板块交界处,为地震活动地壳带,所以多地震多海啸。饱受自然灾害之苦。反应到建筑上,则体现在结构的轻便,材质的轻薄等方面。

另外由于处在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人认为自然是弥足珍贵的,他们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所以在日本无论是传统住宅还是现代住宅,总能在其中看见设置巧妙的庭院。

2.弱建筑的特点

常规的建筑设计从功能出发,将世界系统化,就好像不是黑就是白,从而忽略了空间应有的魅力。空间的魅力恰恰存在于黑与白之间的渐变过程,在这种情形之下,建筑师对空间处理的明确性是对空间多样关系和趣味性的抹杀。因此,建筑空间的模糊与暧昧应该被提倡,因为它宣告了建筑所能容纳事件的千变万化。

2.1重心转移

与传统建筑学关注功能、关注空间等建筑自身的客观因素不同,人与事件成为“弱建筑”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诱发建筑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建筑开始由建筑师主导设计转为建筑师引导、使用者参与的模式。对多样性的行为的激发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建筑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创造一种思考和体验的空间,相反,建筑的视觉效果应该被削弱,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应该被加强,从而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满足不同的行为需要。

2.2轻盈性

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继承伊东丰雄,对轻材料很着迷,并将这种轻发挥到极致,使轻有了某种重量,从而来强调建筑对于人和环境的态度。妹岛有一个未建成的咖啡厅的设想---柔软的环。其位于公园的一个人工湖上,看上去非常简洁,没有重量感。由一个圆环和一个三角圆环叠在一起,外围是透明的玻璃,人坐在这个通透的空间乐意任意的东张西望。这个设计几乎没有结构,只有几根稀疏的柱子,这就是妹岛“轻”建筑的体现。薄薄的水平板,不超过25公分的柱子,板和柱子之间的接头也省去,不像西方建筑中柱子有基座、柱身和柱头。让两者直接相撞,感觉像粘在一起,并没有呈现真实的力学原理,反重力一般地呈现在面前,轻到感觉不到力量。

2.3消隐性

这里的消隐性并不单纯是指埋入地下等的形式上的消隐,而是环境与建筑切实的结合起来之后,人对建筑内外空间的体验被突出,那么对于建筑的存在感就消失了。强调了建筑和环境以及人的统一协调,以建筑来引导,感官上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以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中采用的消隐手法同样值得借鉴。其获得200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奖。是一个通透的典范之作,360度的玻璃幕墙,让室内外融入,浑然一体。美术馆的外观是一个正圆,巨大的圆盘上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一块水平板截在许多大盒子一半的部分,只有玻璃幕和小于25公分的柱子支撑。

2.4空间暧昧性

这点在弱建筑设计理念中具体指的是建筑中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给使用者留下自定义空间的权力和可选择性。建筑本身就该服务于人,并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做出冲击和破坏。藤本壮介的住宅设计无疑是暧昧空间设计的典型代表。在众多住宅作品中以HouseN为代表。HouseN是外壳层层递进组成的空间,最外一层和中间一层隔出了一个半开放的花园,再往中间才是居住者的私人空间。其创造出来的整个空间都是“暧昧”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创造出多样的层次,形成多样化的选择,在有限的形式中表达无限的自然诉求。

3.结合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谈谈中国弱建筑设计的几点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秩序,如江南水乡的廊棚,是一种典型的灰空间,注重人从绝对空间走向相对空间的一种心理过渡。下面就结合王澍的象山校区探讨中国弱建筑的设计要点:

(1)自由门窗。自由门窗是象山校区的特征之-,其开窗不是简单的表皮构图,比如开窗或者开洞的墙体有明显的进深,形成-种龛的空间效果;有的开窗结合立面形成空腔,比如结合砖的镂空处理。

(2)窗外构造。窗外的遮阳构造,营造一种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比如独特的外挂瓦构造,是对传统材料的继承,体现光与影的变化,也体现了时间、空间的交替。

(3)中庭与庭院。庭院是自然的载体,建筑与庭院的结合是建筑与环境的交融,在王澍的建筑中,除了中庭和常用的三合院格局,还有很多小的庭院散落在建筑空间中,形成很生动的灰空间。

(4)连廊与游廊。连廊与游廊是联系建筑单体的交通纽带和观赏建筑的良好空间,在象山校区二期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是教学楼的外廊与苏州拙政园水廊颇有神似。这种动态的流线,使建筑与建筑,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形成对话互动。

4.对于环境、建筑与人之间建立全新关系的思考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这一基本宗旨不断深化,比如人们在选择居住空间时,对建筑以及室外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区的规划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设计,而向更加立体化发展。要时刻把“人”放在服务中心,创造优美、安宁、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人们居住空间的改善,对于社会整体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也起着促进作用。

首先应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设计追随自然,建筑因人而生,不应该处于主导地位,限制人和自然的接触,而应该退而求其次。建筑首先作为庇护场所,要做到使用的合理性,另外也要顾及到人的心理需求,即空间秩序,建筑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系,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总之,就像维特鲁威的建筑三点中提到的,坚固是为人的安全,适用是为人使用功能上的合理,美观是建筑在形式、空间、秩序上所创造的感觉上的美,感觉的主体是人。

5.结语

当建筑关注的重点从功能转向人和事件的潜力的开发时,建筑本身的性质就减弱了,此时暧昧空间则毫不逊色的担当起了重任。我国自古以来重视空间的层次和转折变化,注重空间之序列延续。其中,“灰空间”扮演着要角色,其本质同“暧昧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从伊东丰雄的临时性建筑,SANAA的轻盈性建筑到隈研吾的消隐性建筑,再到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的原初性建筑,日本建筑师的“传承性”使得他们在此种建筑空间的感悟理解上不断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的膨胀,东方建筑的特质逐渐被摒弃,一味地追求建筑宏伟程度,造成千城一面的结局。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是时候反思一下中国的东方建筑之路了。

参考文献:

[1]雍有龙,魏春雨.浅析“弱建筑”设计理念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外建筑,2013,(04):49-51.

[2]杜小辉,翟炳博.弱建筑:住在暧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J].华中建筑,2011,29(08):5-8.

[3]刘若琪.暧昧于形,专注于心——浅谈日本住宅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内涵[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4,(07):118-119.

[4]霍红达.王澍建筑灰空间探析[J].门窗,2016,(05):133.

[5]易阳.日本现当代建筑的暧昧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