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标本涂片检查与培养结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痰标本涂片检查与培养结果评价

梁丹荔

梁丹荔

(永福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广西永福541800)

【摘要】目的了解痰液标本涂片镜检与痰液培养结果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340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进行涂片镜检与培养,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经涂片镜检与培养后发现,121份不合格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符合率达34.71%;122份可接受合格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符合率达80.33%;97份理想合格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符合率达82.47%。结论痰涂片能够降低培养结果误差,提升痰培养阳性率,与指导临床用药与治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痰涂片痰培养结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154-02

呼吸道感染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应用自然咳痰法留取标本,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极其容易出现培养结果与临床矛盾等情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痰涂片镜检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可有效保障标本质量,提升培养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指导临床用药[1]。本文主要对我院340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进行涂片镜检与培养,旨在探究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间的相互关系,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340份痰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伴有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1.2一般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处理

应用自然咳痰法来进行标本采集,于晨时收集痰,将其置入灭菌痰培养瓶中,于半小时内送检。针对不存在或存在黏液合格标本而言,可直接进行接种处理,存在大量黏液标本必须要添加如胰酶溶液等等液化剂,置入35℃环境下,于液化充分后行接种处理。

1.2.2痰涂片检查方法

取1杯预处理痰标本,行革兰染色。依据染色结果,将痰标本进行分类,一般分为3类:(1)理想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为10及其以下,白细胞为25及其以上(低倍视野);(2)可接受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为25及其以下,白细胞为25及其以上(低倍视野),且细菌种类为3种及其以上;(3)不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为25及其以上,白细胞为25及其以下(低倍视野)。

1.2.3痰培养方法

采用处理过的痰标本,将其分别置入中国蓝平板、巧克力板及血板上进行培养,待培养1d后应用细菌生化鉴定板(珠海迪尔)对其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

1.3观察指标

观察340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涂片镜检与痰液培养结果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理想合格标本、可接受合格标本、不合格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2.47%、80.33%、34.71%,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理想合格标本、可接受合格标本符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符合率明显优于第3类标本,与第3类标本符合率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痰标本涂片结果与培养结果综合比较

3讨论

在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诊治必须要依赖于痰培养结果,其作为关键依据之一,与临床用药密切相关。而痰标本质量直接决定着痰培养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基于痰标本合格前提下进行培养,其结果才能达到标注要求[2]。在本文研究中,笔者按照涂片中细菌、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种类,将痰标本进行综合分类,共3类。白细胞数量属于微生物感染程度的直接反映指标,鳞状上皮细胞则表示痰液受污染的程度。在理想合格标本中,大部分含有一些鳞状上皮细胞及白细胞[3],表明标本来源于下呼吸道,受污染相对较少,故属于理想标本;在可接受合格痰标本中,白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与理想合格标本相比较,鳞状上皮细胞相对较多,但在低倍视野下<25个,表明痰液源于下呼吸道,出现轻微污染,同时细菌种类≤3种,一定条件下表明受污程度轻微,可接受;在不合格痰标本中,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庞大,提示标本存在严重受污现象。经由涂片镜检将标本进行分类检查,并行培养鉴定,不合格标本予以留取,充分表明痰涂片可对合格标本进行筛选,极大地提高了痰培养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了可参考依据[4]。

从痰培养结果与痰涂片检菌结果不符角度出发,以真菌、革兰阴性杆菌为培养阳性涂片阴性细菌[5],所取的菌量相对较少,在涂片时痰液无致病菌。此外,可能与痰标本性状存在一定的关联。若标本较为黏稠时,基于脓细胞或黏液包裹细菌状况下,经由镜检无法对致病菌形态进行准确判断[6],造极其容易出现漏检等现象。另外,针对阴性涂片阳性标本而言,患者在留取标本之前可能已存在抗生素治疗史,因此在痰液中具有药物浓度,一定条件下易抑制致病菌生长。同时,基于真菌或苛养菌刺激下,该培养条件无法保证细菌正常生长[7]。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把握痰涂片与培养结果间的关系,有助于对痰标本中的致病菌进行科学鉴定,保证痰标本检查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海强,罗凯.207份痰标本涂片检查与培养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6):741-742.

[2]杨娇英,钟毓琼,蔡志军等.85份合格咳痰标本涂片检查与培养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7):556-557.

[3]陈险峰,周庭银.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3,28(6):499-502.

[4]李国红,苗润青,贾艳辉等.1284份痰标本分枝杆菌涂片镜检与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8):492-495.

[5]赵立平,朱玛,姜广路等.不同痰标本处理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罗氏培养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2):93-96.

[6]刘小平,蒋燕,杨帆等.痰液细菌培养标本实验前的质量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14-2116.

[7]王朝燕,呙蓉敏,胡雄燕等.三种方法检测痰标本结核杆菌的比较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