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全斌

全斌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梧州543001)

【摘要】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5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SimpsonⅠ级全切32例,Ⅱ级全切14例,Ⅲ级次全切4例;经随访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脑膜瘤矢状窦旁大脑镰旁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35-02

为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笔者对于我院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的50例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2岁,平均(45.3±2.6)岁;病程为1-38个月,平均为(19.3±2.7)个月;大脑廉旁脑膜瘤2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29例;20例患者脑膜瘤处于中线前1/3,27例处于中线中1/3,3例处于中线后1/3。肿瘤大小为2.3-7.8cm,平均为(4.4±2.3)cm;患者临床表现为癫痫23例,智力下降2例,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25例。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利用Myfield对其头部加以固定,手术时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及中1/3患者采取仰卧位,且肿瘤位于矢状窦中1/3患者将头部抬高,采用额顶部入路方式开颅,一般矢状窦旁脑膜瘤在和矢状窦接近的一侧开颅,在此过程中对中央沟静脉予以保护。矢状窦后1/3患者采取俯卧位,采取顶枕部手术入路进行开颅。之后切开硬脑膜并在显微镜下展开相应手术治疗。若肿瘤直径不足3cm,则将其整体切除,若肿瘤直径在3cm之上则展开分块切除,一边切除一边将肿瘤暴露,若硬脑膜已遭肿瘤侵蚀则将其同时切除,利用脑膜建对受损硬脑膜进行修补。根据实际情况对矢状窦进行相应处理;若颅骨已被肿瘤侵蚀,则用磨钻磨除被肿瘤侵蚀部分。

1.3疗效判定

根据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判断治疗结果,参考GQOLL法制定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办法,对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等进行评价,各项分值为5-2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研究数据,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患者治疗后SimpsonⅠ级全切32例,占比为64.0%,Ⅱ级全切14例,占比为28.0%,Ⅲ级次全切4例,占比为8.0%。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纤维型14例,内皮细胞型21例,恶性型3例,血管型6例,砂砾型6例;患者术后1个月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1例,头痛3例,均无恶心、呕吐现象。对所有患者展开3个月-6年随访,25例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3例癫痫患者中20例癫痫无再次发作。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50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讨论

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是在基底部位矢状窦壁与大脑镰中发生的肿瘤,属于发生率最高的脑膜瘤类型[1],在颅内脑膜瘤中占比为23%-28%[2,3]。该肿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在早期时通常没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当肿瘤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发生占位效应,此时患者才会有神经系统定位或颅高压等症状[4],主要表现为肌力减退、癫痫、头痛、活动障碍或肢体麻木等。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在确诊后,若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则均应展开手术治疗。

因为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位置相对特殊,且肿瘤和引流静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及胼周动脉之间均有密切关系,在手术治疗中操作空间相对较小,采用传统的应用肉眼手术很难达到肿瘤全切目的,易导致并发症和复发,应用现代显微技术的显微手术则克服了这一缺点,降低手术创伤,又兼顾了全切肿瘤目的[5,6]。故而需借助显微镜将肿瘤予以最大限度切除,并对其神经功能加以保护。我院在为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治疗时,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显示50例患者治疗后SimpsonⅠ级全切32例,Ⅱ级全切14例,Ⅲ级次全切4例;经随访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显微手术在该疾病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疗效。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在为此类患者展开显微手术治疗时,手术入路的设计十分重要,所选手术入路既需对肿瘤予以充分暴露,确保皮瓣血运,同时应重视美观需求,将创伤尽量减小。在术前应根据颅脑CT、MRI予以精确定位,肿瘤位于矢状窦不同位置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手术体位,同时在手术中对矢状窦与中央沟静脉予以妥善处理并加以保护。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许瑞雪,徐英辉,吴春明,等.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小脑幕脑膜瘤1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75-76.

[2]杨冰,徐正平,徐启武.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78-79.

[3]王淮,朱成.显微手术切除32例镰旁脑膜瘤体会[J].淮海医药,2014,32(1):17-18.

[4]许瑞雪,徐英辉,赵春丽,等.大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6):550-552.

[5]杨仕光,杨李轩,杨志雄,等.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及大月镰旁脑膜瘤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79-80.

[6]杨代明,黄录茂,雍成明,等.上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27例分析[J].解剖与临床,2011,16(4):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