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历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让学生“走进”历史

杨茹梅

(开封市第八中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随教师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的课产生兴趣,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新;走进历史;个性;思维;设疑;联想;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00-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改实验的根本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师道尊严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敢于和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张扬个性。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故事引领教学,兴趣激发求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轻松、高效的学习。因为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我采用故事引领教学的方法。每节课前,我让学生开展故事演讲。学生要提前做好准备、查找、筛选。这种方法学生的热情很高,不仅能使学生精力很快集中起来进入上课状态,而且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历史事件我都让学生以新闻记者发布新闻报道或新闻连线的方式进行讲述出来。例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同学们都成了随军记者,红军每到一地,都会有一名同学做“现场”报道,特别是像“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几个环节,学生报道的非常精彩。课堂中,教师也给学生讲一些故事,如我在讲《罗马共和国的兴亡》一目时,生动讲述《罗马城由来》的美丽传说故事。在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就讲述《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走进”历史中去,去切身体会历史,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思维也随之活跃,从而使学生对每一个历史问题都想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我就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练习题,来让学生巩固知识。

二、创新张扬个性,思维突破定式

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展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教学中,不论学生提出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的问题,老师都要积极、热情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不能简单的驳回或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好奇探寻,遇到的都是老师的“不可能”“不正确”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也不可能有任何思维上的突破。

有这样一个实验,有一种鱼叫狗鱼,它很富有攻击性,喜欢攻击一些小鱼,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试图攻击小鱼,但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员把中间的玻璃拿掉,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思维一旦形成定势,有时是很悲哀的。我们若对学生设置过多的障碍,限制学生的思维自由,他们也会逐渐地丧失对真理的追求,将自己束缚在思维的定势之下。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善于联想。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学生就突发奇想:“孙中山当时不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就好了。”于是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是怎样?”这样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果,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虽然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但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教学就是再现过去现实的一个过程。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历史,就要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现实生活过程,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感知和体验历史。如我在讲丝绸之路时,就让同学们伴着如歌的驼铃声,去寻访丝绸之路,在寻访的过程中,学生有的是随驼队的“导游”,有的是“商人”。“商人”把沿途所经历的苦难坎坷诉诸于众,“导游”将各风景点进行精彩讲解,使学生对古丝绸之路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我再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历史的一页终究被翻过去了,中国人开始自主地致力于国家建设,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向全国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西部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机遇,你们想像一下丝绸之路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丝绸之路上行走、旅行,为古径的艰难而感慨,为唤醒丝路而振奋。学生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亲身经历、演绎历史使他们在与历史知识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发展。

三、以疑启思巧设问,联想思维扩视野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我在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时,我就做了这样的设疑:“大家都知道三大战役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的作用,为什么共产党要选在东北作为首战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做了补充,使学生认识到东北战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打好东北战场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接着我又提问:“平津战役的战况如何?”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找出答案。通过这种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同时,我在教学中还让学生展开联想思维,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孤立无依的,它必然要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这样那样的某种关系,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接近引起联想。而这种联想又不是毫无根据的,它能使学生的想像力更丰富,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学生在学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后,我让同学们展开空间上的联想,给他们设置一些问题:欧洲人在极力向外探索新航路时,中国在干什么?而中国人郑和远航时,欧洲又是什么情景?两者相比得出什么结论?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让学生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两个亚洲国家几乎是在相同的背景下,在同一时期进行的改革,结果却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何在?通过讨论,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有更深刻的了解,不由得联想到当今的日本和中国的状况,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使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样,相关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历史史书、资料、历史文学名著等文献,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知识面。当然,这种联想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会动脑筋去思考,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肤浅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四、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在教学中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不追求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感到“能学会”。而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即使回答得很肤浅、很幼稚,都应给予赞扬。比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后,你会联想到谁?”全班同学都能回答说能联想到戚继光。我说:“对,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接着我又问:“郑成功与戚继光有何相似之处?”有位同学就回答“他们都是男人”。我说:“对,看来国家危难,男子汉就要勇挑重担,他们俩担当起何等重任呢?”同学们回答“抗击外来侵略”于是我引用了一句流行语给予肯定:“你太有才了!”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我当时给予学生一顿批评或是不予理睬,我想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甚至学生连想也不愿意想了。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有耐心好爱心,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和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因为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不让这些后进生掉队,每单元的基础知识都进行多次练习,多角度、多形式的练习,每次练过及时点评、纠正,待基础知识掌握后再编写、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

人类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知识靠强行灌输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去体验历史,感受和领悟历史,才能理解历史,从而掌握历史,学好历史。⑤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