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脑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

段惠新

段惠新(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CT、MRI室河南焦作454850)

【摘要】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淋巴瘤的MRI特点,旨在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淋巴瘤MRI表现,总结病灶的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中8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14个病灶,病灶靠近中线区或脑表面,其中多发病灶侵及额顶叶白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T1WI呈低或等信号9例,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0例,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7例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2例出现经度水肿,2例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呈显著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2例,1例为斑片状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多位于大脑深部,明显强化,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由于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且发病率低,因此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其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淋巴瘤脑内MRI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327-02

随着MR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脑内原发淋巴瘤的确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术前诊断对其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11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内原发淋巴瘤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回顾,探讨脑内原发淋巴瘤的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临床资料齐全的脑内原发淋巴瘤病例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9-72岁,平均54.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呕吐、偏侧肢体无力及意识模糊等,全部患者均无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

1.2材料与方法采用GE0.35TMRI扫描仪,用标准头线圈,常规平扫,行矢状位T2WI,横轴位T1WI、T2WI及压水序列;均进行增强扫描,常规矢冠、横轴位扫描,增强剂使用先灵公司生产的顺磁性对比剂GD-DTPA注射液,静脉团注,剂量0.2ml/kg,影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分别阅片后共同分析判定。

2、结果

11例脑内原发淋巴瘤,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及形态、边界,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同时观察邻近脑组织如软脑膜或室管膜有无强化。11例中幕上10例,幕下1例,8例单发中,T1WI低信号3例,等信号5例;T2WI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4例;3例多发病例中T1WI混杂信号1例,低信号2例,T2WI高信号2例,混杂信号1例。7例影像表现呈弥漫性,4例呈单发结节。14个病灶发生于额叶5个,顶叶3个,丘脑、基底节3个,胼胝体2个,小脑半球1个,增强扫描9例呈较明显均匀强化,2例为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理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例,T细胞淋巴瘤2例。

3、讨论

脑内原发淋巴瘤为淋巴网状细胞系统的一类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1]。现多认为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系统,脑内靠近脑表面及脑室旁血管周围间隙相对明显的部位,因而常位于深部脑白质、基底节、胼胝体、丘脑及小脑蚓部等近中线部位,少部位于皮层下白质内,极少病倒可发生于软脑膜或室管膜;常无固定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病灶,亦可为边界不清浸润或弥漫分布的病灶,对放疗、皮质类固醇治疗敏感,及时诊断较为重要,试验性放化疗作为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脑内原发淋巴瘤可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2:1,临床症状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无力、感觉障碍、步态异常或癫痫发作;非局灶性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②。肿瘤以幕上分布为主,好发于额叶、颞叶、基底节、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单发或多发,脑内原发淋巴瘤血供通常不丰富,但由于肿瘤以血管周围间隙为中心向外呈浸润性生长,容易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造影剂漏出,故MRI增强扫描时,多呈均质显著强化,表现为“握拳状”明显强化,另一特征性表现是病灶周围水肿轻,占位效应小,肿瘤的占位程度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即瘤体较大,而瘤周水肿范围相对较小和占位效应较轻。

脑内原发淋巴瘤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脑膜瘤,脑膜瘤T2WI呈等信号,肿瘤可有宽基底,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2)胶质瘤,I-Ⅱ级强化轻微,Ⅲ-Ⅳ级常呈不规则囊实性占位,同时水肿明显,而淋巴瘤呈团块状明显均匀强化,水肿较轻。(3)转移瘤,好发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瘤周水肿明显,同时大多有原发病史。

总之,由于脑内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率低等因素,容易误诊。本文介绍的特征有助于对其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靳二虎.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入门.人民卫生出版社.118.

[2]、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68—169.

[3]、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军事医学出版社.776.